英语百科 | 中国最大的英语学习资料在线图书馆!  > 所属分类  >  名人学英语故事   
[11] 评论[0] 编辑

英语神厨——张立勇

个人简介
  张立勇,男,汉族,1975年生于江西省崇义县茶滩乡濑坑村。现任美国金头脑(中国)公司CEO,高校天天英语角特约高级英语顾问。
张立勇张立勇
  1992年高中辍学,只身到广州打工,
  1996年北上清华,为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开始食堂师傅的工作生涯,
  1999年自学通过CET-4,后取得托福630分高分(670分满分)
  2004年7月出版自传《英语神厨》,后于在清华大学饮食服务中心从事行政工作,现已获得北京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文凭。
  2004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
  《人民日报》评为 “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
   北京2008年奥运会“人文奥运”-北京市民说英语项目特约顾问。


从清华厨子到美国金头脑CEO

当厨子为改家庭困境

  张立勇的学习动力可能更主要的是来自家庭的困境。
  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家境比较贫困,是村里负担最重的一家。即使这样,上学时候的张立勇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
  但是张立勇还是下定决心辍学了,因为有一种景象让他无法接受———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穷到每天问人借钱借米的程度,“我父亲今天问这家人借钱,明天问另一家人借钱,说好过些时候还,但真到了那个时候,不但还不上,还得继续问人家借,有时候我觉得我的父亲脸皮真厚,但是看着父亲的身影,我心里无比难受,简直看不下去。”
  1992年,因为贫困,在张立勇高二第一个学期结束后,他不得不放弃学业,准备外出打工挣钱养家。
  1993年,原来英语基础就不错的张立勇带着自己的高中英语课本来到广州。
  在广州找工作时,张立勇遇到了用工单位提出“通过英语四级、六级,得交中英文简历”的诸多要求,他开始意识到英语的重要。
  但是因为学习氛围的缺乏,张立勇最终离开了夜生活丰富的广州,1996年6月,不想浪费自己时间的他经过亲戚介绍,来到清华大学,成为学校食堂的一名切菜工。这对他而言,是一个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一些,但是张立勇说: “只要能维持我的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我学习,就OK了,that’s enough足够了。”张立勇开始了在清华的英语自学。

为学英语得罪朋友

  清华大学校内一间四平方米的小屋就是张立勇的住所。张立勇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每天坚持自学七八个小时,有时候学到凌晨一两点钟。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酷暑炎夏,他对英语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在自己的床头,张立勇用毛笔写着“克己”和清华的校训 “行胜于言”,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前,厨师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结果张立勇在7分钟吃完饭,余下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课本,有很多同事觉得张立勇这种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理解。“大学生能通过正规的、系统的方式来学习英语,而我只有通过自己的渠道。”张立勇说他的英语单词是从调料包里积累起来的,比如sugar(糖)、salt(盐)之类,然后在卖饭的时候操练英语,以锻炼自己的胆量。
  因为没法和普通大学生一样通过正规系统的学习,张立勇只能买二手的书、二手的磁带、听一台十分普通的收音机,这被他认为是“节俭式英语学习法。”
  张立勇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英语上。每当他看了一个晚上的电视,节目又不是特别有意思的话,他就会感到特别后悔,“完了,今天晚上又浪费一晚上的时间,又没做事。”其实他说他也想到清华院内跳跳舞、看看电影,生活会过得好些,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不去那些场所。就连朋友们结婚、过生日请他吃饭喝酒祝贺,他都不愿去,“我的朋友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很抠门,是铁公鸡。我还生活在这个环境中,怎么不需要跟同事、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但丁先生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张立勇拿出唯一的托辞就是“我要学英语。”这在当时多少让人有些好笑的理由,现在终于都被朋友们理解了。
  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张立勇参加了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通过。
  2001年,他参加了托福考试,获得了630分的高分。

靠媒体找工作不算好汉

  一时间,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为热点,有人把他与《天龙八部》中深藏不露的少林高僧相提并论。他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顿时成为新闻人物。一些人开始给他写信,向他讨教学习英语的方法。一些大学也请他给学生做英语学习讲座,很多人甚至围着他签名。他现在几乎每天要接几十个电话、回很多来信,“这对我来说都是一个麻烦,我其实很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所以说我现在正筹备写一本书,希望通过我的书,告诉大家我的经历,告诉大家我学英语的感受。估计这本书今年年底就能出来。”
  张立勇始终告诫自己,“我现在什么都不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的儿子。只不过考了托福630分,没什么了不起的。”
  对于很多学校和报社向他发出工作邀请,让他去做老师、记者,张立勇说,现在的他还处于一个必须学习提高的过程,绝不是他作选择的时候。“如果媒体没有报道我,我也能找到这样的工作,才叫真正的本事。要吃自己饭、淌自己汗,自己事业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自考英才


学习转变命运 斗争成绩人生

    因为贫穷,他废弃了自身的大学梦,高中辍学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名,踏上漫漫的自学成才之路。因为幻想,他坚守初衷、忍耐寂寞,保持自学英语十年,通过国度等级测验、获得托福高分,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托福考试630分,英语测验通过四级、六级,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被团中央树为全国十大出色学习青年之一。


    张立勇 11年前因家贫而外出打工,但在外的日子,张立勇从来就没废弃读书学本领的念头。张立勇说,对读书最早的崇敬来自于小时候村落里的一个叔叔。叔叔在中国人民大学读研讨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一颗读书的种子便落在了张立勇这位少年的心里。读好书,考大学,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成为他心中最大的欲望。


   1993 年,张立勇辍学到广州打工挣钱为家里还债。1996年在叔叔的介绍下,张立勇来到北京,并直接到清华食堂做了一名卖馒头的临时工。初入清华园,张立勇如同刘姥姥刚入大观园,朝圣般地仰望着清华园里的一切。清华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好的讲座,下了晚班后,张立勇总是匆匆赶到教室凝听巨匠们的讲座。因为下班光阴总在晚上8:00以后的原故,很多讲座张立勇只能站着听到结尾。但站在教室最后一排,望着不远处以往只能在书上电视上看到听到的人物,如今却活生生地在离本身不远处讲学,张立勇内心汹涌澎湃,本来本身想象中的幸福可以离得这么近!以后在清华的时光里,张立勇只要一有机遇就去听讲座。在一次次的讲座中,他接收着清华大学土壤中的学子精力,张立勇将个人的一个普通厨师和打工者的生涯融入到了清华丰盛的校园生涯中。


    在清华工作一段光阴后,张立勇在熟习和稳固工作后,并没有仅仅沉醉于清华大学精美的环境中。张立勇决议把自身感兴致的英语作为学习的突破口。ta开端制订“残暴”的时间表:早上6点必需起床;6点 15分―6点半跑步;6点半―7点背英语;7点―7点15分刷牙、洗脸;7点15分―7点半上班;午饭时间节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 点钟听英语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到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为了避免早上起不来,免费视频聊天,张立勇甚至买上两三个小闹钟一到点轮翻叫ta,想不起都不行。


    张立勇不仅本身刻苦自学英语,而且还积极加入清华大学的英语协会,清华的英语协会是一个学生的协会,但ta作为清华的厨师也拥有一张会员卡,会员卡上班系的处所填着“VIP”(非常主要的人物)。除了协会运动,张立勇还多次光顾校园里的英语角,ta听英语角的同学说,学英语必定要张嘴说,就像刷牙一样,刷牙之前得张嘴,所以就不管自身说的好与坏,都勇敢地说出来。为此ta自身在清华的食堂还开设了一年左右的英语窗口,在卖饭的时候来说英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张口锤炼,张立勇可以十分流畅地讲英语,而且不仅是跟中国学生交换,也可以跟许多外国好友对答如流。


    尽管这样,张立勇也并没有满足。他还抉择用国度规范的考试来检验自身的学习。于是,他决议去报四、六级考试,他要获得一个威望的认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感受。从2000年到2001年,一年多的时间ta陆续加入国度英语四、六级考试,均以80多分获得通过,接着又考了托福。没想到:托福一共670分,他竟然考了630分。一时间,在清华大学他获得了轰动,在水木清华的BBS上,关于张立勇的话题成为热门,有人在BBS上留下这样的贴子:“要说还是咱清华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咱们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地惊世骇俗”。


    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张立勇的故事一时光在各大高校的网上论坛飞一般地传开了。渐渐地,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端知道张立勇;2004年10月,共青团中央向张立勇颁发了“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他被誉为团中央建立的全国十大出色学习青年之一,他还受到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面对面”“消息会客厅”等有影响的栏目和100多家媒体的采访报道。


    张立勇,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厨师,到一位消息人物;从一个普通的打工青年,到一位自学成才的青年。他开始出名,但年近三十的他并不在意所谓名人的感受,他从来也没想过出名,自身不过是不甘于平平淡庸地打工,一不留神竟成了名人,ta开玩笑地把“出名”当作是自身尽力和勤恳的副产品。但是,ta却很愿意用自身刻苦自学的精神去激励那些需要ta辅助的人们。他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起初是认真地回答那些向他请教学习英语方式的来信或者电话;而后也曾给一些找上门的学生作英语家教,应用空闲时间去辅导他们学习英语。他也曾用自身的业绩教育两个本科生,这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却不喜欢学英语,张立勇和他们谈了整整一个晚上,把他本身学习英语办法和精力告知ta们,并勉励他们好好筹备两个月后的等级测验。据说,后来两个学生都保送了研讨生。有一个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看到张立勇故事后专门过来找张立勇,视频聊天室。对他说:“立勇,我以前太贪玩了,就是缺乏你这种精力,”张立勇开始清楚:不仅是本身学好英语,获得成就和名声,而且能够用:“学习转变命运,斗争造诣人生”的精神去辅助那些须要帮助的人,这真是一件让他觉得更骄傲的事情。


    他开端除了干好本职工作以外更多的去投身于社会其它工作,他曾应用暑假为清华大学饮食中心的服务员做英语培训,这些服务员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者,他 们有的连26个字母都没见过。通过张立勇一段时光的培训,他们能说一些比拟简略的对话,有些人说的还相当不错。张立勇看到“雪碧”、“七喜”、“想喝点什么?”的英文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有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感,就像自身学习有了提高一样欣喜。


    他也繁忙地应用休息日甚至晚上下班后的光阴为一些单位去做演讲。在大学演讲,张立勇会有一种压力,因为站在讲台上的大多是胜利人士、有名学者,而他只是一个食堂厨师,站在讲堂上自然会有些惧怕。然而,同窗们听得津津有味,在同学们的眼神里张立勇看到了认同与尊敬他开始认真地讲述自身的学习阅历和经验,演讲完后总能博得真挚而持久的掌声,会后还有许多人围着他签名,他从不敢怠慢,哪怕签得手有些发酸。他以为:只要他们能得到动力,能得到信念和勇气,我会去为他们做任何事情,为那些须要辅助的人,须要激励的人做任何事情。


    考取大学曾是张立勇的最大梦想,然而家境贫困使他不得不高中辍学,大学梦变得可望而不可及。为改变现状,1993年,19岁的他南下广州,成为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在屡次遭遇没有大学文凭、不懂英语、不会电脑带来的尴尬后,张立勇暗下决心自学成才。三年后,他放弃了收入还算可观的工作,在叔叔的介绍下,经过严格的考核、体检,被安排到清华大学第十五食堂当了一名切菜的临时工。

  到清华的第三个月,他听说第三教学楼的露天平台上有个英语角后,就鼓足勇气,走进了大学生中间。从那以后,他成了英语角的常客,并在清华师生的帮助下开始系统自学英语。他把为数不多的工资寄回家一部分,剩下的全部用来购买二手书、二手收音机、二手磁带。几年来,他省吃俭用,从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为了学英语,他甚至捡别人丢弃的英语书、英文报刊和杂志。他上班的路上塞着耳机听英语新闻;缩短吃午饭的时间躲在食堂的饭柜后面背诵英语课文;只要一下班,他便掏出书本自学。吵闹的宿舍里无法安心看书,他就背上书包走进教室,在教室里经常呆到值勤人员“赶”他才走;或者到操场的路灯下夜读。宿舍同事被他学习的热情和刻苦所感动,无条件接受了他把关灯的时间往后延长四十分钟的要求。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立勇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1997年,他申请加入清华大学英语协会,该组织破例批准他成为一名特殊会员。1999年,他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紧接着通过了六级考试,并在托福考试中取得了630分的好成绩。做了很多大学生做不到的事情。此时,他再也不满足仅仅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而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取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国际贸易专业。

  在清华大学食堂打工8年中,张立勇总是站在第一线,不管再脏再累的活他都主动抢着干,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服务员,技术考核均在二等以上。今天,张立勇已成为团中央树立的全国十大杰出学习青年之一。回首自己的学习成才经历,张立勇说:“人在任何环境下,从任何起点学习都不晚。作为年轻人,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必须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联系起来,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


《英语神厨》
张立勇《英语神厨》张立勇《英语神厨》

电子书下载地址       http://tom.skype36.cn/softdown/112D5604EB4/3112.exe

张立勇,清华大学十五食堂厨师,生于革命老区赣南,因贫困而高中辍学,在艰难的环境中克服种种困难,坚持自学英语,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他在清华打工8年,托福考试630分。这是一本真情倾诉人生励志故事,传授英语学习秘笈的书。

 
第一章 我只是一个厨师

张立勇,29岁,生于江西赣南革命老区,清华大学十五食堂厨师,1993年高中二年级辍学外出打工,自学英语10年,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考了630分,被清华学生称为“馒头神”,即将获得北京大学本科文凭…….

1.献给父母的礼物

    2004年5月30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正在播放我接受“面对面”采访的节目,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最初,我以为是某个朋友正在收看采访我的节目,向我道喜的。可是当我俯身看到手机上显示的号码时,我的心头一热,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这是爸爸从遥远的江西的小山村打来的。那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啊。  爸爸激动地说:“小平,平儿,我看见你了,我看见你了,我在电视上看见你了!”  小平是我的小名,二十多年了,爸爸始终这么叫我。我觉得很亲切,如果他喊我现在的名字的话,反而会很不舒服。

  这是爸爸第四次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我,每一次,他都重复着同样的话。在父亲朴素的话语中,凝聚着他对远方的孩子深刻的关爱之情。

  我知道,高小毕业的爸爸没有多少文化,而且他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强烈的情绪变化。但是,我能体会到,爸爸很兴奋、很激动、很快乐。

  我说:“爸爸,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说,我也对您说了很多话。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不能把想对你说的话全部播放出来。”

  中央电视台浑厚的男播音员的声音,在我那间不满5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激越地回荡着。

  每一次做完节目,电视台的主持人都会给我一张刻好的光盘。光盘虽然很轻,但在我的手里却是沉甸甸的。

  因为,这不仅仅是我的荣誉,也不仅仅是我个人成绩的一种记录。我觉得,它真实地记录了我的人生轨迹。更何况爸爸远在千里之外,他通过电视看到我,会觉得很欣慰、很自豪。

  在给中央电视台“面对面”做节目的时候,我上火了,唇上起了一个好大的疙瘩。别的人看起来我很轻松,实际上我非常难受。有个朋友开玩笑说:“呵呵,立勇,你是不是打算加入日本籍啊,看你和日本人多像。得,把英语扔掉,以后改学日语吧。嘿,你要是做演员,都不用化装了。”

  我开心地笑了,和朋友开玩笑是一种享受。

  爸爸很焦急地说:“你看看,又上火了,休息几天吧,别那么玩命学习了,把身体累垮了如何是好!”

  我理解爸爸的心情,不过,我难为情的是,个人的形象不佳,怕被人看到了笑话。毕竟,中央电视台收视率很高。

  “新闻会客厅”、“面对面”、“金土地”……新闻媒体的关注使我的生活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变化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对我而言,这种麻烦可以说是一种不能承受的压力。我每天都要收到几十封来信,但我没有时间和精力给这些陌生的朋友一一回信,所以,我很内疚。但是,当我看到我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给那些朋友一点鼓励和鼓舞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快乐。因为,能给人帮助和快乐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处世原则。

  更重要的是,我给了父母自豪和快乐的机会。媒体的报道,我视之为一份特殊的、献给父母的礼物。我从遥远的赣南革命老区走来,那片热土和热土上生活着的家乡父老,殷切地关注着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2.意外的美丽

  当第一次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的时候,我心潮起伏,童年的往事和父母沧桑的面庞在脑子里浮现。每一次在电视台做节目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地克制自己,以免走神儿。那样会很尴尬的。

  我已经和大大小小上百家媒体亲密接触过了,我不能不说自己是幸运的。和这些媒体的接触,使我深刻地了解到了媒体的力量,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他们的敬业精神。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

  媒体是社会的良心和良知,代表着正义和公正。它们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新闻人物、公众人物、自强不息、自学成才,许许多多的荣誉可以说都是媒体给我带来的。虽然我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名人,会被这么多人关注,但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媒体的力量,确确实实享受到了许多荣誉。我被媒体发现是一个意外的美丽,它是我人生道路上最生动的一支插曲。

  当有人问起未来职业选择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当记者。”我现在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空间都比原来大多了,但是,当记者却是我很向往的一个职业。

  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社会的各个角落,还有许多自强不息的人需要帮助和发现,还有很多的人需要被关注和关怀。

  我第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很不习惯,也很紧张。想起赵本山的小品“我叫不紧张”,我就会开心地大笑。面对强烈的灯光、幽暗的摄像镜头、主持人机智而又刁钻的提问,我不能不紧张。对于我这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人,我没有见过世面,更不用说见到这种场面了。

  我记得第一次采访,是在1999年11月的一天。北京电视台的记者石敬薇来到我们食堂采访我,她还带着摄像人员。我很害怕,尤其是面对那个散发着幽暗蓝光的摄像头,一种莫名的恐惧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断然拒绝了她的采访。我还纳闷呢,她是从哪里知道我的?记者就像间谍一样,这个社会各个角落发生的事情,他们都了如指掌。

  她软磨硬泡了好长时间,发现根本没用,所以干脆直接去找我们领导了。领导给我做了好长时间的工作,我才答应接受采访。说实话,我很佩服石敬薇这个记者,觉得她很有办法,很能干。但我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恐惧。

  第三天早上8点多,我正在食堂上班。我们食堂经理突然把我喊到了她的办公室。她高兴地对我说:“你看看,你上电视了,恭喜你。”

  那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抛头露面,当我看到自己的形象出现在电视里,我心里很激动。可能有人会笑话我幼稚,但是,谁没有虚荣心呢?谁又不追求荣誉呢?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我的印象特别深刻。接下来,就是中央电视台的“金土地”栏目和清华电视台采访我。这一次,我有点紧张,但是,已经不害怕了。

  接受采访多了,我也就适应了。我个人的体验是,接受采访和我学习英语非常相似,我把它当成了英语学习的一个插曲。我承认,英语的口语练习培养了我的胆量和自信,它给了我应对陌生和富有挑战性环境的勇气和信心, 使我面对媒体时不再恐惧。

  我把英语学习视为勇敢者的游戏,而媒体的采访,我觉得是勇敢者的写真。它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机智、胆量、学识、气质和口头表达能力。

   幸运的是,因为接受采访,我和一些大牌主持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平时,我只能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视上看到他们的风采;现在,在极近的距离和我崇敬的人进行交流,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幸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而且,他们每个人都给过我鼓励和教育。这是我不能忘怀的。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节目的主持人王志对我说:“我们做了该做的,你却做了许多人做不到的,希望你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惊喜。”

3.分数改变命运

  人的一生,大大小小都是从考试过来的,或者为名,或者为利,或者为工作和生存。我们每一个人都和考试纠缠不清。从更大的意义上说,人生是个大考场,我们每个人都在给社会和人生交一份答卷。

  我的情况和别人好像有点儿不太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我的身份和我的职业以及人生经历上。1999年6月,我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得了82分;2000年6月,我参加英语六级考试,得了84分;2001年1月,我参加英语托福考试,得了630分。

  我是清华大学十五食堂的厨师,说实话,这些考试和我的职称、职务的晋升毫无关系。但是,它却和我的兴趣爱好有关。我喜欢英语,对英语怀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我坚持自学英语已经十年了,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我参加了一次又一次的英语考试。

  有人对英语考试有一种恐惧和厌恶的情绪,我感到很不理解。我想,这可能是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够,或者方法不得当。有一句名言说: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我对这句话体验很深刻。我觉得只有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说,不待扬鞭自奋蹄,就是对良好习惯的一种极为恰当的诠释。当某种爱好成为习惯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它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从而变成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

  因为我选择了这样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所以我没有机会像大多数的学子那样,经历从学校到学校,顺利地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我只能通过自学来圆我的大学梦。这一次次的考试,使我感觉到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我和所有的学子一样接受考试。虽然我为学习英语倾注了十年的心血,但我并不知道自己的英语水平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我积极地去参加各种考试。

  无论是四级还是六级或者是托福考试的成绩,都不能说明什么,也不能代表什么。但是,我承认这些考试和考试成绩改变了我的命运,更准确地说,是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我每天都要收到很多来信,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家长、教师、媒体,形形色色的朋友都有,还有人给我打电话,有的人竟然到清华大学十五食堂来找我。我原来平静如水的生活被打破了。尽管我一如既往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心态很平和,也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人物。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处在一个无法宁静的客观环境之中了。

  我的考试成绩出来后,中央电视台的“金土地”栏目给我做了一个专题,我记得那是我四级考试成绩出来后的第三个月。这个节目是以一个进京城打工的农民的角度切入的,后来我听说这个节目还获了大奖。我很喜欢这个节目,镜头中阴郁的色调和黯淡的色彩,象征着每个打工者艰难的生存处境和复杂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它真实地揭示了我的心路历程和人生轨迹。我每看一次这个节目,都忍不住会流下辛酸的泪水,内心充满了欣慰的感动。

  我常常想,上帝会厚爱每一个人的,它会用不同的方式对你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给予补偿。但是,上帝只钟爱那些自助的人。如果你不努力,你不拼搏,所有的机会都会和你失之交臂。如果在这十年之中,我放弃了对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当这一切机遇到来的时候,我又怎么可能把握住呢?

 
第二章 我从山里走来


人生有点类似于纳斯达克的股票,不可能是一条横线平平坦坦顺利地过去,它总是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你要能吃苦,才能挺过最低谷的时候,才有可能反弹。

1.饥饿的恐慌

  我们村就是个大家族,姓张的人特别多,大约有200多口人。我们家就在村子前面,一开门就能见到大山,真像成语中说的开门见山一样。门口就是水田,对面就是大山,四周也都是山。自然风光非常秀丽,人们置身其中,就感觉走进童话的世界一样。可是,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观对生活在这里的山民来说,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我们这里很贫困,交通非常不便,山民居住的条件也很简陋。生存成了山民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不会有心思尽情地享受美丽的大自然的恩赐。

  我们在山谷里,去一次镇上要走几十里山路。弯弯曲曲的山路,记载着每个山民的人生,也记载着我童年和少年的人生。

  我有一个叔叔住在另外一个县,他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每逢放假的时候,他都会到我们村里玩,我们会围绕在他的身旁,贪婪地听他讲北京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说,人民大学比几个村子还要大。我当时很惊讶,天哪,那么大的校园啊!那个时候,我才了解到一个大学比一个村还大。那个时候,我就开始向往和憧憬一个叫大学的地方。许许多多的梦想,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徐徐地飞翔了。

  在家里,我常常听爸爸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爷爷在我爸爸1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奶奶改嫁了,就剩下爸爸和姑姑两个人相依为命。他俩一贫如洗,连农具都没有,去干活的时候还要向别人借,借别人的锄头,借别人的牲口。农忙的时候人家也干活,龙口夺食的季节,人家都在白天黑夜没命地干,父亲只能抽空儿去借了。

  因为从小没有父母的约束和管教,他很调皮、很捣蛋。村里人都用同情和怜悯的眼光打量着爸爸,他们都觉得这个孩子一辈子完了,没什么出息了,可能连媳妇也娶不上。有的人也会歧视我爸爸。爸爸后来长大了,懂事了。可以想像,一个穷孩子在那个年代没有父母有多艰难。他向别人借钱的时候,人家会这样想:他有能力偿还吗?所以,歧视、尴尬、拒绝、冷漠就成为家常便饭。但我特别尊重我的父母,特别崇拜我的爸爸,他虽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最起码他打破了众人觉得这个孩子连媳妇都娶不上的评价,他不仅养活了一个家,而且还生养了三个孩子。我爸爸把姑姑嫁了之后,用姑姑的嫁妆钱给自己娶了媳妇。要是姑姑不出嫁,爸爸就没有钱娶媳妇。虽然我不能对这种事情做评论,但这件事让我对贫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爸爸虽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也算不上特别有本事的男人,但是他能撑起一个家来,能养儿育女。我觉得他已经很了不起了。在村里,我们兄妹几人读书都很用功,这是最让爸爸自豪的事情。他没有给儿子多少钱、多少家产,但他看到了孩子成长,看到孩子们个个都懂事了,看到孩子慢慢有了文化,看到孩子比他有出息,所以他很骄傲。我感觉爸爸很伟大,我们现在生活依然很艰难,但是比我爸爸那个时代好多了。我们都很珍惜今天的生活,虽然还是借钱借米,但是至少不用借别人的农具了,更不用眼巴巴地看着成熟的庄稼心急火燎了。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最起码,我还有父母的呵护,能得到父爱和母爱。而父亲呢,他没有享受过这种亲情的关爱。

  家里最困难的时候也正好是我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的饭量特别大。但是吃饭时,我不敢看着饭盆,那是一种不能拒绝的诱惑。我不敢多盛,因为我盛多了,弟弟妹妹就得少吃,他们会吃不饱的。我的身上流淌着父亲的血液,父亲小时候也是这么克制自己来细心照顾姑姑的。但是,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毕竟,那个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在我的心里,我不敢奢想吃好,只要能把我的小肚皮撑得滚瓜溜圆就是我最大的渴望和最大的幸福了。贫困给人的印象虽然深刻,但是饥饿给人的体验更是强烈无比。人在那个时候,要求和梦想是很卑微的。

  我上初中的时候要交柴米,我常常背着这些东西走几十里的山路。到了高中,学费更贵了,虽然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却成了我和我家的大难题。有时候没钱买饭票了,我只得回家。从县城到家要步行60里路,快到家的时候,我真的饿晕了,两眼冒金星,见到什么东西都想狠狠地咬上几口。一回到家,见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站在一旁的爸爸和妈妈总是悄悄地背过身去抹眼泪。这种苦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依然还在隐隐作痛。

  在初中的时候,我曾经向一个同学借过100多块钱的菜票,直到现在还没有还清人家。我很感谢他,在我最困难、最潦倒的时候,他温暖了我的人生。多年以后,我一直在寻找他,想对他说声谢谢,并呈上那些菜票钱。可是,人海茫茫,物是人非,岁月蹉跎,我的同学现在在哪里啊?!

  后来我做了厨师,我觉得我再也不会饥饿了。我想这可能是上天安排的,上天要给我一个补偿。我记得杰克·伦敦在他的《热爱生命》中,真实地描述了饥饿给人带来的恐慌感,那个挨饿的人到了船上以后,往衣服里藏了很多很多面包,他怕再遭遇那样的饥饿。对此我深有体会,我觉得我就是那个对饥饿有着深深恐惧感的人。

2.我的童年没有梦

  1975年,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大悲也没有大喜,但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希望和小小的快乐。因为我是长子,有了儿子,父母的一生好像就有了依靠。

  我每一次回老家去,父母还称呼我小平。这是我的小名。弟弟叫小明,妹妹叫小红。起大名的时候,爸爸说儿子要有勇气,要有志气,所以给我取名叫立勇,弟弟叫立志,妹妹叫小红。爸爸说女的就不改了。在农村,女孩子受重视的程度似乎远远没有男孩子高。不是说父母有偏见,给的关爱少,而是说,这种性别的歧视几千年来都没有很大的改变。城市要好得多,农村就差得很远了。

  我小时候身体不好,瘦弱且多病;弟弟的病也特别多。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们缺乏营养的缘故。我们的多病使这个本来就多灾多难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那时候,爸爸常背着弟弟,领着我走10多里的路,去给我们看病。当时家里没钱,父母只得向周围人借,可人家都不愿借给我们。你越穷,人家就越怕你。与其说这是人的现实性的真实表现,还不如说这是人性劣根性中势利的客观写照。我很愤慨,所以多年以后,只要我的条件许可,我都会非常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我上学之前,我家是种棉花的,后来不种了。我们南方种棉花的很少,尤其是在大山里,非常不适合。那个时候,妈妈常常做鞋,打鞋垫。我们一家人的鞋子,全是妈妈亲手做的。因为季节不同,所以鞋子也是不同的。妈妈在鞋垫里,会缀上各种美丽的图案。我和弟弟妹妹们有时候会脱下鞋子,比一比上面的图案,就好像谁的图案漂亮,妈妈就更爱谁一样。我想,这种心理是非常孩子气的。妹妹呢,总觉得自己的图案没有我和弟弟的好看。有一次,我和弟弟两个相互吹捧,说我们的鞋垫是多么多么漂亮,把爱美的妹妹都气哭了。后来,妈妈把我们的鞋垫没收了三天,以示惩罚。这一下,妹妹可满足了。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靠山,所以我们对山的依赖性很大。儿时,我常和一群小伙伴一起上山砍木头。我们把砍下的木头交给大人,让大人换成钱。木头的根部很大,但每次抬木头,我都是扛大头的。大头很重,比尾部重五六倍。有时候下坡的山路不好走,我会滑倒摔跤,木头压在身上,根本就爬不起来。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因为我是个孩子王,喜欢当英雄,爱出风头,所以我装作一点关系都没有的样子,其实,我痛得都快掉眼泪了。

  在我的印象里,最兴奋的事是跟爸爸去镇上赶集。虽然到镇里赶集要走20多里路,但我依然乐意屁颠屁颠地跟在父亲的身后。在那里,我可以看见很多人,也能看到很多我喜欢的东西。这是我所能看到的最大的最美的世界了。可是,我很不懂事,只要我看见商店里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看见别人家的小孩玩的玩具什么的,我都想要。我特别想有个小汽车、水枪什么的,这是每个男孩子都喜欢的玩具。可我那时根本不了解爸爸的窘迫,只是一味地想要。我到了商店就哭,不给买就玩命地哭。无论爸爸怎样威胁,我都赖在地上不走。这种事情几乎每次赶集都会发生,但爸爸从来没给我买过一件玩具,而且爸爸生气了有时还会打我。我的性格很倔,很少会向爸爸屈服。年少不更事,根本不懂得大人的艰难,我甚至还怨恨爸爸,别的孩子能有的我为什么没有。等我上了初中以后,才渐渐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一点也不懂得体谅爸爸。

  我的初中是在乡里上的,学校离家30里路左右。每周我都是和村里的伙伴一起走着去上学。初中开始学费就贵了,每次伸手向家里要钱的时候,我都很难开口。我怕看见爸爸愁苦的笑容和焦虑的样子。因为,他从来没有过很痛快的掏钱动作。那个时候,我开始体会到父母的艰难了。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我的学习成绩不太好,有时还会被老师留下来背课文、罚站。考上初中后,刚开始我在班里的成绩很一般,大约能排到15名,后来我的成绩就上去了,曾经考过全班第二名、全校第三名的好成绩。我觉得我必须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父母,这些学费和生活费来得太不容易了。

  法国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贫困是人生最大的罪恶,但我不是这样看。我虽然贫穷,但是我特别感激贫穷,贫穷对我来说是一种财富,贫穷让我学会去思考很多东西。为什么贫穷?贫穷的原因在什么地方,贫穷给你带来哪些不方便?有时候,我甚至有些庆幸,贫穷和苦难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促使我去改变自己的处境。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反弹。  这是一个人生态度的问题。我觉得人生需要煎熬,煎熬出来的人生没有太多水分。人生有点类似于纳斯达克的股票,不可能是一条横线平平坦坦顺利地过去,它总是处于上下波动的状态。你要能吃苦,才能挺过最低谷的时候,才有可能反弹。  初中毕业时,我要去县城参加中考,但到县城考试需要准备一笔住宿费。中考前的一个礼拜,这笔钱还没有着落,爸爸四处为我借钱。当时我感觉生活对我很不公平,为什么我要经受这样的不公平而别人却没有?况且,我的要求很低很低啊,只要一点点住宿费就够了。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压抑,特别郁闷。

  生活的磨砺让我懂得了父亲的艰辛,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为减轻爸爸肩上的负担做点什么了,因为我是长子,我应该帮助父亲撑起这个家。苦难真是一座好学校,它让我早熟了。但不管怎么说,我比爸爸小时候的条件还是好多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减轻自己的内疚感,让父母在愁苦的生活中有一丝笑容。

3.学校是我的乐土

  在山村的中心,坐落着我的小学。学校的条件很简陋。这样的学校,在贫困的山村随处可见,我们在一些电影中也偶尔能见到。

  那时候我的母校没有大门,没有围墙,只有一根高高的红旗杆。在旗杆的后面,是很简陋、很破旧的一排房子和厨房。每逢赶上下雨天,学校里就是一片泥泞。那种惨不忍睹的景象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我们的教室是用泥土坯砌成的房子,教室里面有几把椅子和几条凳子,让人感觉很寒酸。整个学校共有100多个学生和4个老师。

  那会儿是复式教学,几个年级一块儿上课。一到三年级合用一个教室。老师教完一年级教二年级,教完二年级教三年级。教一年级的时候,其他年级的学生就自习,各干各的。

  我上一年级时大约9岁。小学四年级以后我都很优秀,一直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学习委员。三年级开始,我第一次得到了奖状。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拿到的第一张奖状是全校语数全优竞赛二等奖,这是我有记忆以来爸妈最高兴的时刻。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子有希望了,有出息了,前途一片光明。虽然生活很艰苦,但是他们的儿子拿到了奖状,为他们争了光,他们当然很高兴了。我们村民小组有一两百人,读书的有30多个,但只有我拿到了奖状。爸爸妈妈虽然都不是爱张扬的人,但他们的心里真的是很甜很甜的。我看到妈妈和爸爸笑了,笑得像一朵灿烂的菊花,我非常开心。我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那个时候,我就对荣誉有了一种执著的追求,因为,它可以换来父母脸上灿烂的笑容。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孩子取得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和每一点微小的成绩,在父母眼里,都是巨大的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我们初中是一百多人住一个大屋,那种感觉一点都不好,乱糟糟的。两个班所有的男生都住一起。从这时起,我开始了集体生活。到高中的时候,我们8个人或10个人住一间小宿舍,情况稍稍好了一些。那时,我对初中的班主任印象特别深。因为初中的时候我偏科,数学有时候不及格,还考过56分。老师对我说,你不能偏科,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按规定,我们的晚自习第一节学数学,第二节看语文。而我第一节就开始看语文、看英语。有一天晚上,数学老师刚好来查晚自习,他发现我在看英语方面的书,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这节数学你怎么看英语?”事情过后,他找我谈话,跟我聊天,推心置腹,语重心长,但他并没有批评我,所以我很感动。他还让我做数学课代表,真是用心良苦。后来我的数学成绩虽不是特别好,但是有所提高。我觉得像这样的老师真的很难得。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他非但不批评,反而鼓励和激励他。我想,这可能就是人性化的教学方式吧?

  人生温暖的东西不多,能进入我们记忆的,可能是很微小的事。但正是这些微弱的细节温暖了我们的人生,装饰了我们的生活。

  但到了高中后,我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我渐渐地体会到生活的不易。我的心事多了,学习也不那么安心了。我的内心充满了沉重的压力,我要对人生做出重大选择。

4.选择的痛

  在很多媒体的采访中,我都不愿意谈及高中的经历。而在高中的经历中,最让人好奇的是我停学的事儿。我不愿意谈论的原因是:这是我心中永远的痛。

  许多事情,都是事过之后才明白。然而置身其中,人当初的判断往往会失之偏颇。  我不想上学的念头由来已久,最早产生这种念头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我已经初尝到了人世的艰难。父母憨厚而又愁苦的笑容,谦卑而又无奈的处境,就像一根尖刺一样刺痛了我的心,使我越来越无法承受。这种念头慢慢在心头堆积,最后到了高中,才变成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要改变家里的状况!这是我孕育了很多年的梦想。

  从小,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父母常常迫不得已硬着头皮向别人借钱借米。我觉得很丢脸。

  当这些债主索债的时候,他们无力偿还,只得给人家陪笑脸,对人家说好话,恳求人家宽限一些时日。父亲殷勤地给人家掏烟点火,让母亲给人家泡茶。毫不懂事的我傻傻地想:爸爸为什么不把钱还给人家呢?给了不就没事了吗?

  那时,我的另一个想法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向别人借钱借米呢?  苦难使人早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在江西农村,夏天经常下雨。而我家的房子漏得厉害。一下雨,我们就赶快找东西去接住漏进来的雨水,于是,盆子、罐子摊得满地都是。院子里到处都是泥泞,好像一个烂泥塘似的。一踩上去,脚下就发出吧唧吧唧的响声,而且泥花飞溅。更要命的是,我家地处山区,雨水特别多。所以,我特别害怕和讨厌下雨的天气。雨天让我特别害怕家里的房子会塌掉。

  童年的印象异常深刻,父母陪着债主无奈的笑脸和我在雨天屋檐下的惧怕……都是我心中的隐痛。所以,改变这种艰难的处境就成了我最直接、最具体的梦想。这是农村孩子比较务实的一个方面。在不知不觉中,我慢慢长大了,当初的梦想一天比一天变得实在起来。我在替家里干活的时候,总在思考该不该上学的问题。当时我就想不上学了,只想早点挣钱给爸爸妈妈盖新房子。

  上高中时,我们班有40多个人,我的学习成绩排在20名左右,成绩比较一般,不是特别好。那时,我的情绪很低落,老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动不动就走神儿。和别人说话或者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我总是心不在焉,常常闹笑话。高二我只读了一个学期,我就对老师说我不上学了,我要出去打工。老师知道我很倔,一旦有了想法之后是不会改变的。他们除了遗憾、沉默和祝福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在当时,村里很多人都说读书没用。我们村里几乎没有一个人考上过大学。就算读完了高中,一样还得回来干干农活,种种庄稼。但我父母不这么看,他们仍然支持我读书。父亲说:“孩子,别管我多苦多累,我也要供你把学上完。”但是,我已经铁了心,无论父亲怎样劝都无法改变我的决定。可是,我也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不读书的话,我也会就跟爸爸一样,留在农村,上山砍木柴,下地插水稻,一辈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而重复的生活。我以为只有读了书,才有能力去思考很多问题,才能想明白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才会有梦想和追求,才能够改变什么和创造什么。但是,当时父母的身体很不好,年纪也不小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先把孝敬父母作为第一件大事来考虑,不能让他们有太多的遗憾,也不能让我自己有太多的亏欠。我就怕在这种时候,父母会有什么不测。

  更可怕的是,我在那段时间曾做过一个很骇人的噩梦。我梦见爸爸得了大病,我到镇医院去请大夫。在回来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和大夫躲在山坡上的一棵大树下避雨,谁知大雨滂沱下个不停。后来天放晴了,我们急急忙忙回到家里。可是,眼前的景象把我吓呆了,弟弟和妹妹站在一片瓦砾面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我们家的房子倒塌了,爸爸妈妈也不见了。我当时就晕倒过去了……这个梦很可怕,我不敢告诉父母,也不敢对弟弟和妹妹讲,我只是独自默默地承受着这种深深的恐惧。因为我怕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这个梦一直在折磨着我,是它更坚定了我辍学的决心。

  我毅然退学了,开始专心筹划给家里盖房子的事儿。我和父亲分头去村里借钱,在亲戚们的帮助下,我们筹足了盖房子的开销。那时,我的心里像有一团火在燃烧,身上也不知从哪儿来了那么大的力气。我的身子从小就很瘦弱,然而却成了主要劳动力,挖泥、挑石头、挑瓦、和石灰的活儿我都干。虽然很累,但是我很快活。也许你还不知道,在农村,盖房子和娶亲一样,都是家里头等重要的大事。新房子盖好后,父母很高兴。虽然是土坯房,但住起来还是挺舒服的。从此,我们永远告别了彻底漏雨的日子!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喜悦之情没有维持几天就消失了,接踵而来的是深深的忧虑,因为盖房子欠了债,所以我必须出去赚钱还债。

  即便如此,在我的心里,却从来没有过读书无用的念头。然而,在这种特殊的环境里,我必须要做出一个非常实际的选择。因为我是老大,在农村来说,长子如父,我觉得我应该担负起支撑这个家的责任。人生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我没有别的选择。事实上,我一直很内疚,觉得没有给弟弟妹妹做一个好的榜样,后来弟弟妹妹看到我在家干活很辛苦,他们于心不忍,也相继主动辍学了。所以我觉得自己没有带好头,以至于他们像我一样,学历都很低。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忽然觉得,盖房子实在算不上什么理想,我应该走另一条路。尽管每个人的处境和家庭状况都是不同的,但我还是认为辍学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人的短期理想应该服从于长期的目标。我想,天下的父母心都是一样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本领。尽管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体贴他们并帮助他们,但与孩子们的前途相比,这实在不是主要的。

  但在当时,我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和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一样,我19岁就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我还记得离乡远行的那一天,我们沿着弯弯的山路走到镇里面,开始了另一种人生。出发的时候我很激动,因为我也成了南下打工者中的一员。我们坐上长途汽车,一路说说笑笑就到了广州。与我同行的一共五个人,其中有叫叔叔的,叫哥哥的,还有叫弟弟的。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憧憬与渴望。

  当时正值全国掀起南下打工的热潮,人们怀着梦想和狂热,纷纷离开家乡去南方淘金。村里那些打工的人回来给我讲城里的事,说得绘声绘色,他们说赚钱很容易,轻而易举就能赚几百块钱。一个在广州做手袋的朋友告诉我,他一天能赚到四五十块钱。我动了心,痒得我不愿在家里再多待一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充满了诱惑。打工是一条路,真的是一条出路啊!

  家里的房子盖起来了,我可以出来赚钱了。一切都很美好,新生活的景象在我眼前展开了。

第三章 放弃与选择


一个人要学会放弃和拒绝,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偏离自己理想的目标。

1.我在广州打工

  我去广东的时候,只带了一些衣服和日用品。其他的就是书,主要是我的高中课本,从高一到高二上学期的高中教材全在里面,都很旧了,有的封面也没有了,我用报纸重新把书包了一遍,放在随身的包里。

  打工生活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顺利,我和同村的几个人一块儿来到广州,原来定好要去的那家工厂已经不要人了,这让我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对打工生活的美好梦想开始破灭。在广州街头游荡了几天,我们终于联系到一个江西同乡,他把我们介绍到了一家竹木工艺制品厂。刚去的时候,我们几个人每个月只有100多块钱,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钱,不是说在广州每个月至少能赚四五百块钱吗?后来才知道,我们所在的那个车间被人承包了,我们的工资是由承包车间的人来发的,工厂根本不管。这让我很郁闷,但也没有办法,总要先找一个栖身之地。

  过了一段时间,工厂要盖一个新车间,我自告奋勇地给厂长写了一份申请书,要做车间主任。我说自己能够管理好一个车间,技术方面也没问题。厂长不太放心我,不想让我干,我知道他是不太信任我,于是我熬了几个晚上写了一份报告,提出我的一些管理设想。这个报告把厂长打动了,他没想到一个普通工人还能写出这种东西,他同意让我试一试。接下来的半年,我管理着车间的50多个工人,工作得很不错。当时,还有另外的一个人竞争这个职位,他是老员工,已经干了八年,技术很熟练,但是他不懂管理,也不会写分析报告。厂长没有提拔那个人,而是用了我这个刚去三个月的毛头小伙子。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知识的力量,那位老员工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亏。

  这是我第一次和别人竞争,虽然我争取到了车间主任这个职位,但是我心里非常不安。山里人的善良和淳朴的本性使我感到有点内疚,所以,有空儿的时候,我就和那个人聊天,或者请他喝酒。我不谈那个敏感的话题,只是谈论人生和故乡。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他不仅打消了对我的敌视,而且我们成了好朋友。他说:“张立勇,你比我强。我没有你的才能,更没有你的胸怀。”

  但即使我做了车间主任,薪水也并不是很高。这个工厂规模小,效益不太好。更要命的是,我们的住宿条件非常差,30多个人住一间房子,人挨人打地铺。记得当时我的老乡因为架蚊帐差点儿和四川的同事打起来。

  我打听到附近有个玩具制造厂在招人,赶紧报了名。这个工厂是台湾跟美国合资办的,有600多人。刚开始我是冲着高工资去的,但没想到的是,我在这儿遇到了一些改变我今后人生道路的事情。厂里的玩具都是要出口的,包装箱上全是外文,很多人都看不懂,常常把箱子放错地方。他们总是来问我一些单词是什么意思,虽然我高中没毕业,但比起其他人学历也算高的了。有些简单的单词我认识,有些不认识的我就查高中课本后面的单词表,意思也能猜个###不离十。当同事们用钦佩的眼光看着我时,我真的很有成就感。我没想到自己的英语知识会用到这个地方,于是我有空儿就捧着英语课本看,其他一些人看到我学习之后,受到感染和启发,也和我一起学,但是这样的人很少。

  玩具厂经常会有一些外国人来参观,一天,我们正在搬运包装箱,迎面走来几个美国人,他们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说了一大串英文。我当时感觉能听懂一两个单词,但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其他同事都没在意,但我却觉得很尴尬:我本来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可以卖弄一下的,没想到连外国人说什么都搞不懂。美国人身边有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国人向我们解释说:“老外说我们中国人很勤奋,做的玩具很好。”然后回过头又与美国人谈笑风生,十分潇洒。我当时非常羡慕,如果我也能像那位翻译一样多好啊。

  接连几天我都郁郁寡欢,我在设想自己有没有可能把英语学好,成为一名翻译。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什么做不到,我就不相信人和人有多少差别。我从小的犟劲又上来了,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虽然没有学校的环境了,但我可以从头再来,一切不都是靠自己吗?于是,我开始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仅仅把一丁点儿可怜的英语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

  在外打工的生活让我很不快乐,也很累,有时候还会感到孤独。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纯属一种压力,但我要求自己必须学习。有一句话叫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在这个地方我提不起兴趣,我想通过学习改变条件,换份工作,我想做一名翻译,这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念头很强烈。这是压力,也是我的动力。

  我在广州住的第一个宿舍里的人全是打工的。他们来自湖南、四川、江西、湖北等等。一个大宿舍有将近30个人,那种嘈杂有时候使人难以忍受。后来我也住过6个人的房间,但也好不到哪儿去,6个人里面,不是烟鬼就是酒鬼,把宿舍搞得乌烟瘴气。更要命的是,工厂的管理一点儿不规范。我们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天要工作13个小时。加班的时候时间更长,为了赶一个交货期,有时候要工作24小时,我们都快成机器了。在这种地方学英语简直是一种折磨,但每天下班后我仍会硬着头皮看一会儿英语课本。

  我在纸箱部上班,我的工作是送货。我们生产的玩具都用大纸箱包装,一个纸箱子10多公斤,10个一打,要打好包送到另外一个玩具厂。用汽车拉过去后,还要卸货,我们要把纸箱子扛到三楼。那个门很矮,每次我都要低着头把100多斤的纸箱子扛进去,累得满头大汗。干了一段时间后,我一下子病倒了,在床上躺了一个月。  工作的艰难让我在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城市里有些浮躁。很多问题我还弄不明白。生活中到处都是人情的冷漠。我卧病在床的时候,自己的积蓄花光了,害怕父母担心,又不能让家里知道我在生病,我就四处借钱度日。跟A借不来,跟B借不来,向C还是借不来。平时觉得关系不错的朋友,在关键时刻都让我很失望。

  在广州的三年,我不会坐公共汽车,不会开空调,城市里现代化的设备不会用,有的时候会很尴尬,恍若隔世一般,真像外星人来到了地球上一样。我们没有星期六、星期天。在这三年的时间,我不再在乎表面的东西,高楼大厦也好,汽车也好,都是一种文明的表象。在城市文明中间,人变得更现实,不会有虚荣感了。我觉得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我的,我只是在这儿打工,工厂不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就连一张床一张桌子都不属于我。我一点归属感都没有。而且,我随时都有危机感,随时都可能被开除。工作如果不好好干,就会失业,就要重新去找工作,这个在广州太正常了。沉重的工作换来的是微薄的报酬,我记得第一次寄钱只给爸爸妈妈寄了90元。这些压力只能让我更加珍惜工作,让我更加努力学习英语,这是改变我生活的唯一出路。

  回家过年的时候,我碰到一些同学和朋友,大家在一块儿都很感慨。我觉得自己必须要改变了。

2.北京的新生活

  人生的第一次总是难忘的。蓦然回首,我似乎经历了太多太多人生的第一次。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只要是第一次,它都会如同雕塑一般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很喜欢收藏记忆,收藏记忆中第一次给我带来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远房叔叔帮我找了一份工作——在清华食堂做厨师。我当时一听,清华?这不就是我梦想中的圣地吗?接到叔叔的电话,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随后的几天,我急急忙忙辞掉了玩具厂的工作,买了一张北上的火车票。1996年6月7号,我从广州来到了北京,这是我第一次来北京,也是第一次坐火车。上火车前,我的广州朋友告诉我,上火车别随便跟人瞎聊天、搭话,要看好自己的东西,吃饭别吃的太多,也不能不吃,少吃点,少喝点水,别老上厕所等等,这些话让我感觉坐火车是一件很危险的事。现在想起来很好笑,但在当时我确实充满恐惧。我在火车上整整待了41个小时。

  6月的天气已经很热了,但为了体面一点,我穿了一双黑色的皮鞋,背着个大黑包,里面装着我的衣服和高中所有的课本。  刚下火车,我有点儿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也分不清东南西北。我茫然地站了一会儿,立刻决定随大溜。我跟随着人流走到了出站口,还好,否则我一个人是找不到出站口的。我那个叔叔的弟弟在清华大学工作,他也没来接我。因为他上班太忙,很难请假,他告诉我到了以后给他打电话。自从有了在广州打工的经历之后,我就理解了工作的含义。这是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必须遵守工作的规范。当时还是投币电话,我不太会使;我站在那里鼓捣了半天,额头上都冒出汗了,才把电话打通。叔叔告诉我,坐320路公共汽车。放下电话,我提着两个行李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问,最后找到了320路公共汽车的站牌。上车的时候,售票员对我说:“嘿,刚上车的小伙子,行李也要买一张票。”我不知道她在说谁,所以没有理睬。售票员似乎有点生气,她提高声音说:“说你哪,提着两个包的。”我赶紧又买了一张票。可能她把我当成了油滑刁钻的人,故意想逃票。

  车里乱哄哄的,我很担心坐过站,老在琢磨是不是快到了,所以我坐在车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的站牌。我看到人大东门,哦,人大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有了一种安全感,因为这是我叔叔以前上学的地方。那天,我是中午10点到的,这个时间我怎么也不能忘记,我觉得那时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记录着我崭新的生活和我走向它的脚步声。到了中关村320路总站,已经离清华很近了。我步行从清华西南门走进了清华园。

  清华的环境很好,令我好惊讶,我差点没有喊出声来。我看到那么多郁郁葱葱的树,那么多茂密鲜艳的花朵,我感觉头有点晕。它们是那么安静,那么肃穆,似乎怕打扰学子们一样。啊,我终于来到了梦中想来的地方,我贪婪地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校园里清新的空气,似乎想把这里的一切都吞进我的胃里一样。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否则对不起这么好的环境。我从广州来北京的时候就想好了,在这里要拿一个文凭。

  晚上叔叔的弟弟带我去清华东餐厅吃饭,三菜一汤,有尖椒炒肉、木须肉、生菜,还有一个三鲜汤。我在广州的时候生活很差,天天吃豆芽,主食是米饭。老板为了降低成本,在伙食上面也克扣我们。我觉得自己的身体都像一根豆芽菜了。后来我见了豆芽菜就想呕吐,可能我的胃口被豆芽菜伤了。我这顿饭吃得很香,这是从广州以来,我吃的第一顿最可口的饭菜。

  第一天晚上我和叔叔的弟弟住一起,两个人挤一张床。那时的印象很深,我睡在上铺,看到上面有很多管子。我问这是干什么用的?他说这是暖气管。看到那些弯弯曲曲的管道,我心里很不舒服,也很害怕,好像它们随时都会四分五裂似的。

  第二天下午我去面试。面试的内容很有意思,他们问我是哪儿的人,有什么想法,为什么到这里来。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面试,心里很紧张。我说我喜欢干厨师这一行,这些话是我姑姑、叔叔教我这么说的。经理问我你有什么打算?我说想先在这里干两三年,学好技术再走。经理笑了,开玩笑地说:“干两三年就想跳槽啊!”后来她可能觉得我还挺机灵的,就让我试工。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你去给人家打工,还没干就想开溜,谁愿意要这样的人?但是,我的诚实和淳朴赢得了人家的好感。

  清华的生活就在慌乱与迷惘中开始了,那是因为巨大的、甜蜜的幸福给我带来的慌乱和迷惘。我如同置身于梦境之中,竟然很小声很小声地、很傻很痴很稚气地对自己说:冥冥之中,可能我就是属于清华园的吧。

3.对平凡说“NO”

  环境是很重要的。我从广州辞掉工作,就是想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当初广州的工作比我在清华的工作待遇要高好几倍。我在广州打工一个月能拿到1000块钱,而刚来清华食堂每月只有二三百块钱,这种情况持续了半年。辞去原来待遇比这要好三四倍的工作,做出从广州到北京的选择,我是看中了北京和清华的学习环境。

  但事情总是没有想像的那么好,清华虽然很美,但我的小环境还是很差。原来在广州我曾经住过6个人的房间,现在变成10个人,想在宿舍看书是不可能的了。

  原来广州那边的朋友是吃、喝、打牌、聊天、唱歌,可清华园里的同事也是一样。而且宿舍里连放随身听的电源插座都没有,只有照明灯。我甚至觉得这个小环境跟广州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广州还差。但是只要我走出宿舍就能体会到校园的那种浓郁的学习气氛,晚上自习教室闪亮的灯光让我感觉到学生们坐在那里看书,这一切都是对我的刺激和鼓励,给了我学习的动力。

  来清华后,广州那边的一些朋友也和我联系过。他们有些人去的比较早,混得相对比较好了。好多人在那边买房成家立业了。他们原来做服装,给人家打工,到后来发展到自己开服装店,自己开服装工厂。他们知道我做事比较有创意,文化层次又比较高,特别想让我过去帮助他们打理生意,让我做经理;或者他们投资,让我开服装店。他们说:“你待在那里做厨师,简直是浪费!咱们一起创业,在广州和深圳这边,有很多发展的机会。”他们赚了不少钱,但是我告诉他们,我离开广州的时候并不是为了赚钱。否则,就不会来北京了。后来,还有人请我过去办印刷厂,所有这些我都拒绝了。

  其实我也想去赚钱,但是我正处于学习的时候,不能中断。我的拒绝是对的。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就急功近利,还是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结果我的朋友亏了本,现在都破产了。他们的私欲膨胀,而且有几个钱就瞎闹。我以为人还是要学点扎实的东西,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很重要。这些事情更坚定了我的看法。

  看到清华学生穿梭在主干道上,背着书包,忙忙碌碌的身影,我就有了力量,不管再艰苦我还是要学习。我在宿舍是绝对看不了书的。同事们工作一天了,回宿舍后唱歌、打牌、喝酒、下象棋,都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对我来说,我要学习,这样的环境对我就不太合适了,所以我常到路灯下去看书。

  我刚来的时候,对清华不熟悉,迷了好几次路。后来,才慢慢熟悉了,知道教室在哪儿、图书馆在哪儿了。

  有时同事约我去跳舞、聊天,我就跟他们说:“今天不行,我不去了。”他们问:“你要干什么?”我刚开始还不好意思跟他们说我要学英语,我就说想给家里写几封信。他们每次回来就说:“你不是要写信吗?你在看书啊,看什么书?英语啊,厉害!厉害!厉害!”他们从心里还是挺钦佩我,但是有一些人不理解我,认为我是厨师,学英语有点不务正业。也有同事劝我,下了班就好好休息,大热天不要待在屋里,出去玩玩。对于类似的邀请,我都抵制住了。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会了拒绝,甚至到后来的朋友请我喝酒、过生日、结婚我都说“NO”,说我不能去。一个人要有抵制环境诱惑的能力,还要有给自己创造学习环境的能力。灯光下、路灯下也可以看书。一个人要学会放弃,要学会拒绝,哪怕是一些人之常情的乐趣和世俗的幸福。否则,我们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偏离自己理想的目标。

第四章 我的清华生活


许多大学生谈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时候,都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一种无聊的意思。我想这是他们拥有这一切的缘故,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还有许多人只能在梦中走进大学校园。

1.我成了清华厨师

  第一天在清华上班时的情景,我记忆犹新。那天下午,我戴着一顶白帽子,穿着一件大白褂子走进食堂,我感觉很不舒服。我现在很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刚开始,我对这份工作没有太大兴趣。因为厨师穿的白衣服和白褂子,是我们农村办丧事时才穿的,好像不是很吉利,所以我特别不情愿戴白的帽子。而且,这个帽子我还不会戴,因为我脑袋比别人稍微小点,整个眼睛都被遮住了,戴起来特别难看。

  第一次走进餐厅,我的工作是洗土豆——一包将近100斤的土豆。洗完土豆以后,再剥洋葱。洋葱这东西是辛辣之物,眼睛辣得受不了,鼻子呛得受不了。我一边用袖子擦眼泪,一边干活。但是我已经坚定了一个想法:不管工作有多累,有多苦,不管工资能拿多少钱,我都要好好干。因为只有在这儿脚踏实地好好干,才能在清华稳定地生活和工作,才能在清华很好地学习。所以我一直都表现得特别勤快,别人不愿意去干的脏活、累活我都抢着去干。

  在洗菜间,我们一共有六个人洗菜。洗菜间都是白瓷砖铺的,比我老家里的房子还漂亮、还亮堂、还干净。切菜间和洗菜间都是分开的。很多菜都堆在那儿,摞得像小山一样高。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菜的时候,非常感慨:怎么这么多菜啊,我们家里一年也吃不了这么多土豆啊。接下来就是切菜。旁边的一位师傅提醒我:“看着点别切手,哎,慢点。”他的话还没说完,我就切到手了,当时鲜血直流,挺吓人的。这也给了我一个教训,从此我记住了,年轻人好胜心强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谨慎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工作。

  虽然切菜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活,但要切出均匀的土豆丝很不容易。切完菜以后我就去卖饭。第一次给清华学生卖饭,我有一种成就感。我很惊讶,感觉自己在开店,仿佛自己是饭店的老板。以前老去饭店吃饭,今天终于自己给别人卖饭了,有一种角色转换的新鲜感,我体验到了另一种人生。很可惜,拥有这样机会的人并不多。更何况下面都是大学生,不是一般的人。说实话,我的虚荣心有时候还是很强的。

  开始的时候,我不太会用打卡的机器,我就去请教师傅,师傅跟我说了一遍我就会用了。师傅夸我:“还真不错,一下就学会了,很聪明嘛。”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得到表扬,心里甜丝丝的。饭卖完以后擦玻璃、擦台子,还有许多卫生工作需要做。虽然也很累,但是比起在广州打工时候的疲惫要轻松多了。

  在清华的食堂里,最让我发怵的是岗位考核。在平常只要尽心尽力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岗位考核却不行。因为它要检验你的水平、你的反应程度、你的效率、你的工作质量等等。我们每年有一次考核,而且难度越来越高。刚去的时候只切土豆丝,切白菜片,到后来发展为把黄瓜切成花,最后是切咸菜丝。这真是一个艰难的适应过程。没切过咸菜的人不知道,咸菜丝很软,但我们的工作考核要求你切得跟细线一样,包括长短多少厘米,要求很细,很具体。切黄瓜的时候要花刀,一不小心你就把黄瓜给切断了,它要求你用刀的力度要用得特别合适,如果稍微重一点点,黄瓜就切断了。这说明你的切黄瓜不成功,你的考核分就低,不及格了,要影响你一年的岗位津贴,甚至被调离岗位或解聘。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考核时的情景,因为有裁判在场,我高度紧张。一紧张就出错了,把酱油当醋放进了锅里,影响了我的分数。在接下来的考试中我的表现还不错,炒土豆丝得了个高分,综合起来有80多分。否则,我就难堪了。我觉得厨师的岗位考核的难度不比英语托福低,它评分的标准非常严格,色、香、味、形,包括你装盘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你不能把菜汁弄到盘子的边上,菜怎么装都有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但是,这种考试也锻炼了我,一个人能保持稳而不乱的工作状态,是很了不起的,无论那种场面有多大有多严肃。我想,这种锻炼更多的是在心理上。每年年底的考核,我都当作一次严肃的考试。

  另一方面,英语学习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之余我仍在思考自己的英语考试怎么过关。清华的环境在刺激着我,催促着我,我不能放纵自己。

2.与清华学子逆向而行

  我去食堂上班的时候,学生去教室上课。

  在同一条路上,却走着两种不同的人生。  

    我们正好逆向而行。

  我在想,哪一天我能跟他们一样,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课,那该有多好啊。这是我非常向往的一件事。

  每天早晨7点我就要往食堂赶,此时此刻,我心里很不情愿,但是迫于无奈,又不得不去。等我骑车到清华校园的主路上时,我正好看到那些去上课的学生。成群的学生由北面的学生区往教学区骑车,只有我一个人由南往北走,格外显眼。每当我和他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看一眼那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他们脸上洋溢着理想和知识的光辉。也许对他们来说,上课下课是非常自然的事,也许他们还有一点重复和单调的感觉,也许他们还有一点疲惫,但对我来说,这是弥足珍贵的。我看到他们,就会想起那些美好的事情,想像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的情景。我多么渴望能有这么一个机会,亲耳聆听清华大师们的声音啊。我像一棵干旱的小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雨露的滋润。那肯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我羡慕他们,渴望得到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许多大学生谈到大学校园生活的时候,都会在言谈举止中流露出一种无聊的意思。我想这是他们拥有这一切的缘故,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还有许多人只能在梦中走进大学校园。

  我上班后,先到食堂换衣服,然后就开始工作。在食堂里,洗菜、择菜的活儿我都干过,而且在各个阶段干的活不一样。刚开始卖早餐,负责切菜和洗菜;现在我负责食堂菜的出库,各个组要出菜都要找我,我给他们登记出货。下课了,很多学生来食堂买饭。我总想着哪天我能到外面买饭,也做一个学生,过一个普通学生的生活,这种愿望有时候十分强烈。

  下午吃完饭,我还有很多收尾工作,比如擦玻璃、拖地、洗刷餐具等等。学生们已经吃过饭去休息了,但我们还在忙。收拾完,中午能休息一个小时左右。这一个小时我一定要看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部BizChina,接着我就睡20分钟,到3点继续上班,晚上一般到8点下班。此时,教室里灯火通明,很多学生在教室里读书。

  我刚来清华时住在集体宿舍,晚上下班后,同事都在宿舍里打牌,或者闲聊。我根本没有办法学习,宿舍太嘈杂了,我就试着去教室。但是我忐忑不安,心里很紧张,很怕别人认出我不是学生。毕竟,这神圣的殿堂只属于学生。我是多么脆弱啊!

  第一次去的时候还算好,因为学生放假了,有一些空座位。坐在那里的感觉很美妙,如同醉酒一般。我的记忆力和学习状态进入了最佳时期。我不知道在那儿学习了多久,只觉得时间凝滞了,世界不存在了。有了第一次,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每次去之前,我都会打扮一番。平时我不习惯打扮,也不爱打扮,有些不修边幅,但是去教室我就必须要把头梳得好一点,把胡子刮干净,把脸洗得白一点,穿得干净整齐一点。说出来很好笑,每次去教室,我心里都会产生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好像要去参加什么仪式一样,我不能亵渎这个神圣的场所。  但是,我也有找不到座位的时候。比如说,我“从一教”跑到“五教”都找不到一个座位,那时候心情也很痛苦、很绝望。我想,这么大一个清华,为什么连一个看书的地方都找不到?假如我是一名真正的学子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种境遇了。

  我曾经在路灯下看过书,也曾经在教室附近坐过。

  图书馆旁边有个灯非常亮,我在那儿也看过。这些灯光映照过我的身影,我也沐浴过它们的光亮。它们和我相伴,如同亲密的朋友一样。有时候,我又感觉它们像慈祥的目光,如同亲人。还有的时候,我觉得它们特别像沉思的哲人。

3.走出自卑的阴影

我承认,走出自卑的阴影是不容易的,因为我就走过了这么一个艰难的过程。

  清华的生活让我重新思考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包括我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我越来越感觉到,一个人生下来,家庭状况不是可以由你来选择的,就如同我生在非常贫穷的家庭,而不可以选择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一样。在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无所有的家庭时,我必须承认这个事实,也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事实,我不能去抱怨。爸爸妈妈能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很不容易了,我应该心存感激。这种贫穷的环境,我们怎样去看待,是我们的心态,是我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问题。但是,我承认,走出自卑的阴影是不容易的,因为我就走过了这么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是:你身处何种逆境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朝哪个方向努力

。  我在初中的时候比较有自卑感。我们班好多人戴着手表,我就没有,和他们一比,我觉得比他们矮了一头似的。我的书包跟他们相比也很破烂。唯一能带来尊严的是我的学习成绩很好。上中学的时候,我每个礼拜就带两罐子咸菜去学校,而别人会带点肉、带点鱼什么的,但我没有。我的同学对我很好,他们分给我一些肉吃。我觉得很幸福,也觉得这种同学之间的友情很珍贵。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感觉贫穷并不可怕。别人会歧视你,会看不起你,你会向他借钱,你会麻烦他,这都是非常正常的。但人穷志不能穷,我们不能因为穷就自卑,在别人面前说话显得低人一等。

  两三年前,我“偷听”过清华传播学院李希光老师的不少讲座。那时候,我很想跟他成为朋友,有一些问题想单独向他请教。但是,我没有勇气和信心。其实,这也是自卑的一种标志。

  有一天晚上我去参加饮食中心的一个活动,当我从饭厅往西走的时候,我看见一个人背着一个大行李包,走近一看,我惊诧了,这不是李老师吗?我对李老师一直是非常崇拜的,很多次想跟他一起交流,但是当时有多人在场,我不敢,怕人家不会理我。他是这么出名的学者,而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厨师。

  我就一直悄悄跟着他,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就像特务盯梢一样。最后快到北门时,我终于鼓足勇气说:“您好,您是李老师吧?”我把车一停,吓了他一跳。他问:“你是谁啊?”然后我就向他做自我介绍,我说我是十五食堂的张立勇,听过他的课,特别佩服他,非常渴望能得到他的指教。他说:“你这个小东西这么有想法,应当去读书啊。好啊,欢迎你。有问题,随时可以来找我。”

  他这么一说,我忐忑不安的心终于放下了。他跟我想像中高高在上的学者的样子完全不同,如果那天没有勇气和他接触,我不会知道他竟然这么平易近人。

  从那一天开始,我认识到只要自己的心态调整好,我可以跟任何人去交流,人家不会因为我是厨师,或是因为我贫穷,或者因为我是个打工者而对我不理不睬……不论你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强面对。有些东西是注定的,不能选择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选择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4.校园交响曲

当我说出“I’m a cook”时,整个教室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刚来清华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广播里传出广播体操的音乐,然后就有学生跑步从集体宿舍对面经过。

  我想自己也要过学生的生活,我也是清华学子中的一员,所以我也要坚持跑步。当时,我想过,无论我将来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好身体。清华有一个体育方面的校训: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每天我会坚持跑15分钟。

  其实跑步更多的是看你有没有毅力,有没有恒心坚持做一些事。如果你哪一天觉得做一件事没有意义的话,那你就跑跑步,它能够调整你的心态和情绪,使你对任何事情都会特别乐观,特别自信,特别精神。急躁和冲动是我性格中的缺点,也是不好的习惯。我现在性格发生了一些变化,就是通过跑步调整过来的。一直到今天我还在坚持跑步。

  更重要的是,跑步的感觉很好。剧烈的运动就像人生的冲刺一样。我常常喜欢想一些问题,或者说我在感受和体验一种独特的人生。这么多年来,我孜孜以求的努力与跋涉和跑步的性质多么相似啊。

  跑步的时候我认识了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他一边跑一边对我说:真正的生活,就是你所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我很惊讶,他说得多么富有哲理,多么与众不同。可是,他告诉我说,这是一位很有名的法国女作家杜拉斯说的话。我又记住了一个名字:法国女作家杜拉斯。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呀。

  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我坚信,这是一条真理。因为没有人能够穷尽所有的知识。

  1997年,我想买一辆自行车。因为校园特别大,走路花费的时间太多。刚到清华的时候,我每个月的工资只有两三百元,除去生活费,还要给家里寄钱,所以,自行车对我来说是件奢侈品了。恰好,28号楼贴了一张海报:转让自行车。我马上兴冲冲地到28号楼买下了那辆自行车。我挺得意的,因为这辆旧自行车感觉像新的一样,我只花了几十块钱。

  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去海淀图书城买书,出来一看,就发现自行车没了,我气得差点没有吐血。

  我在海淀图书城附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但我又不舍得花钱坐公交车, 30多分钟后我才走回学校。我当时挺恼火的,在心里都骂开了娘。刚买一辆好一点的车就被偷了,以后怎么去上课?后来,我重新买了一辆车,买了一辆特别破的车,我不敢买好的车了,车子破就不会有人偷了。自行车的事对我的打击很大。有车的日子,我在清华里面非常方便,而一下子没了车,很痛苦。丢了车以后,因为没有钱,我很长时间没有买车,都是步行上下班。

  在清华,在上下坡的地方人们经常骑着自行车来去匆匆,我被人撞过,也撞过人家。我记得有一次不小心,把一个学生撞了,人家的眼镜都被我撞碎了。如果在校外遇到这种事,那么我的麻烦就大了。相互埋怨不算,弄不好还会拳脚相加。但在清华,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我关心地问对方:“不好意思,把你撞了,你没事吧?”对方说:“没事没事,你也没事吧?”我们都不会相互地推卸责任,这样一种友善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氛围,和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形成一种相当强烈的对比。

  生活中的插曲不断,给我提供了更多让我意想不到的学习机会。来到清华之后,我发现自己不仅要学习英语,其他活动更要参加。只要是能够提高自己,充实自我的活动,我都不能放过。记得一个美国大使馆的专家来学校讲托福和考完托福到美国留学以后生活的问题。那时候我对这个问题挺感兴趣的,所以晚上下班后我就去参加了。快要结束的时候,美国专家请同学们举手提问。我一直想提,但是又特别害怕,尤其是当着这么多人说英语,我没有勇气。当主持人说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时,我终于鼓起勇气站了起来用英文问:“你好,我想到美国学酒店管理,我不知道美国有没有这种专门的学校?”

  他听了感到非常奇怪:怎么清华的学生还有想到美国学酒店管理的?

  他愣了一小会儿,然后就用英文问我:“你是哪个系的学生?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我支支吾吾地不想回答这个问题,他又用英文重复了一遍。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我再不回答就有点失礼了。我只好红着脸道出了我的真实身份。

  我说:“I’m a cook (我是一个厨师)。”

  他感到非常惊奇。说实话,我真怕同学们会讥笑我,此时如果响起一片口哨声,那该有多尴尬啊。但是,整个教室里响起来的却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第一次得到同学们的承认,也是我第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中公开自己的身份。大家用惊讶的和好奇的目光打量着我。很多人在交头接耳,他们在议论我。在整个提问当中,同学们没有鼓过一次掌,但是他们因为我的提问,给我热烈的掌声,而且时间持续得特别长。

  还有一次,是听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主持人曲向东老师的演讲,我还是不太好意思提问。主持人说剩下最后两个问题了,我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这一次,我直截了当地说我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厨师,现在正在学英文,像我这样的人,不具备高等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学校的学习,有没有机会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我讲完之后又是一片掌声,同学们非常吃惊。他们为我的勇气鼓掌,为我的抱负鼓掌。

  曲向东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相信你。”

  就这样,我从来没有放弃过任何尝试。每一次活动我都能学到不少东西,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得到宝贵的经验。 

  在清华的八年,只要时间允许,我都会去听讲座。我也记不清我有多少次聆听大家和名人的声音了,但我知道,我从不愿意失去任何机会。清华的土壤孕育着我的思想,清华的精神充实着我的人生,我的生活已经融入到清华之中了。学校的生活很丰富,但是我个人的英语学习还面临着许多挑战,还有许多困难正等着我去征服……

第五章 英语是我女朋友


要说还是咱清华卧虎藏龙。少林有“扫地僧”,咱们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地惊世骇俗。  ——清华BBS

1.永不动摇的时间表

     英语是我的女朋友,为了她,我硬着头皮向别人借钱;长年的午饭都是狼吞虎咽;与室友周旋,只为多看她一眼;在冬冷夏热的房子里煎熬也是为了和她缠绵;为了定时的约会,我不惜成为“孤家寡人”,被人骂作“神经病”我也无悔无怨……

  清华园很美,但我无暇欣赏;我的工作很累,我也没有给自己休息的时间。在清华工作一年后,我的生活已基本稳定。自从1997年,我制定了一张“残酷”的时间表,自己的生活就以这张表为准则,一切都服从于它。在我的时间表上,我6点必须起床,然后6点15分到6点半出去跑步,6点半到7点背英语, 7点到7点10分或者7点15分刷牙、洗脸,然后出发到食堂,7点30分上班;午饭时间控制在8分钟之内,剩下的7分钟背英语;中午1点钟听英语广播;晚上8点下班,学习英语到12点,深夜12点45分到1点15分收听英语广播。

  这是我的“永不动摇的时间表”。为什么叫“永不动摇的时间表”?因为这个时间表是闹钟固定的,让闹钟帮助我实现这个时间表。我感觉自己也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来清华的前两年,我早晨4点半起床,5点钟上班。但我晚上有时候会学习到两三点钟,早上就起不来了。后来我就买了一只闹钟,但是闹钟也很不保险,有的时候没电了,有的时候慢了一刻钟,累的时候,我连定好的闹铃声都听不到,结果有时上班就会迟到,被领导批评。这怎么办呢?记得我看过一部电影,男主角为了能早起,在床头摆了一排闹钟,不起都不行,我也可以这样做啊。想到这个办法我很兴奋,我没有钱买一堆闹钟,可再多买一个是没有问题的。这样我就有了两个闹钟,早上就能按时起床了。后来,我的一个朋友又送了我一个,那只闹钟挺逗的,到起床的时候,它就不停地喊:“小懒虫起床啦,小懒虫起床啦!”在睡眼惺忪的时候听到这种清脆、悦耳的声音,精神也能为之一振。

  我有三个闹钟,早班不会迟到了。这时,领导才发现我喜欢学习,所以就不让我上早班了,每天可以7点半上班。虽然不用像以前那么担心了,但我觉得晚上熬到两三点钟也不是好办法,毕竟人不是铁打的,作息还是要合理一点。从那时起,我就给自己订了一个时间表。

  白天上班的时候,可自由支配时间不多。但我认为时间就像是海绵,你一挤就有了,日积月累会积攒很多时间。食堂的工作很紧张,中间休息的时间很短,按规定,在给学生卖饭之前,我们内部有15分钟时间先吃饭。我慢慢锻炼自己,把吃饭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开始是7分半钟能把饭吃完,后来7分钟就够了,这样,节约下来的8分钟里,我躲在食堂碗柜后面背英语,很大声地背诵。常常是我的同事在碗柜这一边吃饭,我在另一边背英语。

  记得有一个博士生,每次吃饭他都来得特别早,我每天背书的时候都能见到他。有一天,他问我:“小张,别人都吃饭,你为什么不吃饭啊?”我说:“吃完了。”他说:“我听你读英语,发音相当不错。”他想知道我在背什么东西,我回答:“我背的是清华的高级英语教程。”他很惊讶:“背到第四册了,你真了不起。”他还想试探我一下,指着书上的一个地方说:“你翻译一下,这是什么意思?”我很流利地翻译出来了。这下,他真的相信了,连说:“不错不错,水平真的很高。”当知道我吃饭快是为了多学一会儿英语时,他更佩服我了。

  同事们对我的做法刚开始还不习惯,他们在吃饭,我却在旁边大喊大叫。他们把我定义为神经病,我不怪他们,因为他们并不了解英语。我把口语称为“勇敢者的游戏”,要练好口语,必须做大量的朗诵。

  学习中,我也常常会遇到困难,有时候父母生病了,或者同事笑话我,或者自己太累的时候,我也想偷懒,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我知道每个人都有惰性和依赖性。但是,人还有理智和自控能力。于是,我在自己的床头写上“克己”“在年轻人的词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词”、“行胜于言”、“挑战自我”等警句。每当我看到这些字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你不能偷懒,至少你目前不能偷懒,你不能喝酒,你不能谈女朋友,你没有时间打牌,你还没有资格享受。我时时刻刻以各种方式提醒自己。我把这些书法称作我的书法墙。

  学习英语的人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表,要不动摇,这就是对一个人毅力和耐心的考验了。假定我晚上必须把第一页和第二页看完,那么无论干一天活儿有多累,我也要想办法把定下的目标实现。我的休息时间很少,经常犯困,特别是工作了一天之后,晚上8点多赶到教室,坐下来就想睡觉。有时我规定自己晚上教室关门之前要看20页书,结果一不小心趴在桌上睡着了,醒过来时教室就要关门了,连10页都没看完。这可怎么办呢?我心里好着急。后来,我看见上自习的同学都打水喝,于是我也买了一个大水杯。别人的水一般是凉了再喝,而我是趁着热气腾腾的时候喝,开水烫得我全身打个机灵,舌头痛得不行,然而睡意却马上就消失了。从此以后,只要晚上在教室学习,我就用这个办法,再也不用担心犯困了。

  我的时间表里每天都有明确的任务。我要求自己定下的学习任务,必须想办法完成。有的时候我必须要战胜自己的身体。人都是有惰性的,也特别容易自我放松,如果稍微松懈一下,我们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学习的连贯性和我的学习计划都会遭到破坏。古人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大概是最好的警示诗了。我告诫自己,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想办法坚持下来。否则,所有的努力都会化成泡影。

2.铁公鸡的故事

      别人请我参加婚礼。我说:“我有学习任务,改天吧。” 人家说:“结婚哪能改天?你能改天,我不能啊!”

  我坚持执行“永不动摇的时间表”,除了要克服自己身体和物质条件的困难,还要面对众多的人际交往与应酬,这也可能是最让我郁闷的。平时下班后,同事一块儿出去吃饭喝酒,我总是说要给家里写信,后来大家都知道我在学英语,也就不打扰我了。偶尔有人有什么事请我出去,我也总是以学习为借口拒绝。但有朋友邀请我参加婚礼,我很为难:我和他平时关系不错,如果不去的话显得太不给人家面子了。但去了的话,晚上的学习任务就完不成了。最后,我还是决定不去了。我说:“今天晚上还有任务呢!”他问:“什么任务这么重要?”我坚定地回答:“确实有任务,改天吧。”他很生气:“结婚哪能改天?你能改天,我不能啊!”我也知道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我这次不去可能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但是为了我的时间表,我别无选择。

  这位朋友很客气,没有当面说我。后来,我听到有人背后议论:“张立勇不就是学了两天英语吗?他不就是怕我要他那几十块、一百块钱的份子钱吗?平时大家都请喝酒,他从来不出去,太抠门儿了。哈,他就是铁公嘛。”

  应当承认,平时我没有请过别人,确实是因为没有多少钱。我的工资很少,家里也很困难,一分钱我都不敢乱花。除了花钱买英语学习资料,我还要给父母寄钱还债。我们同事刚来的时候都是小伙子,后来很多人都结婚,如果凑份子的话,也要花不少钱,我确实承受不了。但是最近两年,尤其是考完托福以后,学习稍微清闲一些了,我反省自己,觉得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因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价的,人生没有多少大事,所以我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人在关键的时候还必须去抵制那种诱惑,这就要看我们怎样去衡量一件事情的轻重。

  虽然感觉自己以前做得有点过分,但是我觉得非常值得。如果我第一次说“OK”,去!那么就要花很多钱,我实在承受不了。而且,我的学习时间也不允许,去一次至少要三个小时,而且第一次三个小时,第二次、第三次,那得多少时间啊!我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这些地方。这样做也许有点自私,但是,我想朋友们能够理解,而且事实上后来朋友们也完全理解了我,我从心里很感激他们。

3.倾家荡产学英语

  自从有了时间表,我每天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再累,我也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光有闹钟和时间表也不成,练听力和口语要用到很多工具,对我来说最好用、最实惠的要算是收音机了。

  收音机是我小时候的一种情结。爸爸妈妈从小就教我唱山歌,但是我更喜欢听收音机里播放的歌。邻居家的收音机传来歌声的时候,我就飞快地跑到别人家里去听。有时候,也跑到别人那里看电视。这些东西很珍贵,我们那个村子里没有多少。

  邻居调台的时候,我就会问,这个旋钮管什么用,那个旋钮是做什么的?一来二去,我自己也会摆弄了。邻居很大度,总是让我自己调台。

  有一次,我在调台的时候,突然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虽然听不懂,但觉得很好听,我被深深地迷住了。  我惴惴不安地问:“这是什么声音啊?我一句也听不懂。”

  邻居说:“你听这个干吗?这是外国话,你听不懂的,傻小子。”

  当时收音机里也没有多少节目,这些优美的外国话成了我听收音机的重要内容,每次我都会把耳朵贴在喇叭上,想要辨别出这些奇怪的声音里藏着的秘密。后来我才知道,邻居所说的外国话就是英语,我从收音机里面记住了英语的声音。这段经历成了我童年经历的一部分,这是我第一次对英语产生兴趣。

  在广州,我买的第一件贵重物品就是一台德生牌收音机。从广州到北京,我一直带着这台收音机,把它看作最便宜的英语老师,特别是在1997年和1998年,我每天中午坚持收听北京教育广播电台的中级英语听力集锦。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有一次,我去教室看书,把收音机忘在了车筐里,出来后发现伴随了我几年的宝贝收音机被人拿走了,这着实让我心痛了一阵子。

  在一般人眼里,很好的收音机只要几十块钱,实在不算什么贵重物品。但是,1997年的时候,我的收入只有370块钱,还得给家里寄钱,实在舍不得多花一分钱。所以,当时我用的东西几乎都是二手的,而且经常为了几块钱和人家讨价还价。我的收音机丢了以后,就打算再买一个。直等到七月份毕业生离校,我赶紧跑到学校小树林里的二手市场去淘收音机。在一个毕业生那儿,我看到一部八成新的收音机。我知道它的全价要80块钱,他卖40块,但40块钱对我来说还是一笔大开支,我心一狠说:“20块钱行不行?”他不太情愿。我就再加五块,他还是不同意,我只好又再加两块。就这样,我一块钱一块钱地往上加,我也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但心想,少一块是一块吧。周围很多人围着我看笑话,觉得挺有意思。讲了半天,那位同学最后说:“30块卖给你吧。”这样,我有了第二台收音机。

  英语学习的投资不大,但很多工具对我来说可真是奢侈。晚上自习,很多同学都拿“文曲星”来查单词,我却拿着两本很厚的中英辞典和英中辞典,虽说也有好处,但总觉得不太方便。后来我去打听了一下,最便宜的“文曲星”也要100多块钱,我根本没有这个购买能力。非常幸运的是,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一个,我把它视若珍宝。那是2002年3月,我去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后勤部的职工作报告。报告结束后,他们的领导送给我一个小纪念品。我当时差点儿没有惊叫出来:天哪,是一个“文曲星”!我终于拥有这个我渴望了五六年的宝贝了,我终于可以不用每天背着五六斤重的大辞典跑来跑去的了。当时我把“文曲星”紧紧地攥在手里,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来北京几年后,在与清华及其他高校学生的交往中,我觉得自己和他们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他们个个都是全才,不仅英语学得好,电脑也玩得特别棒。我觉得一个人不会电脑、不会英语就是落后,就是赶不上时代。他们跟我谈什么光驱、CPU、软驱,还有多少G的硬盘等电脑知识,我一点儿也听不懂。我学英语还行,但对电脑一窍不通。我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学电脑。  1999年,我还不是特别富裕。我手里有2000多块钱,不够买电脑的,就找朋友借钱。记得那时候借了将近3000块钱,经历了一场借钱大战。我向同事们借,他们大部分也都是在外打工,没有太多积蓄,还有的同事怕我还不起,不敢借钱给我。不过,最后好歹总算凑了2000块钱,可还是差1000多块钱,想来想去,实在找不到有人可以开口了。有个周末,我去中国人民大学英语角,碰到一个北大经济学院的学生,我们聊得很投机。我试着向他借钱,他当时二话没说就借了我1000块钱。

  我说:“我给你打一张欠条吧。”

  他说:“不用了。你要打的话,我就不借给你了。”

  他对我特别信任,我很感激这个朋友。经过一番折腾,我终于凑够了钱,在中关村的硅谷电脑城买了一台电脑。就因为买了这台电脑,我兴奋得一个月都没有睡好觉,只要有空闲就泡在电脑上,好像自己变成了小孩子。我又买了一些旧书学习电脑操作的知识,什么处理文档、制作表格、上网收发E-mail,我全是自己琢磨出来的,所以学得非常艰辛。但是我觉得该投资的一定得投资,如果当初没借这3000块钱,如果不下狠心把这部分钱花出去,我可能现在还不会上网收发E-mail,更不会用电脑工作。

  另一方面,自从有了电脑,我也节省了一些开支。以前我天天听磁带,听的时间很长。住在集体宿舍,没有电源插座,只能用电池。买电池成了一笔很大的开销,每周我至少要买三次电池,要花15块钱。自从有了电脑,这笔开支就省出来了,而且用电脑打字、查单词也节省了很多时间。更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电脑技术在食堂里也派上了用场。食堂领导让我用电脑来做表、记录事情。这真是应了那句话:有付出,就有回报。尽管我手头不是很富裕,但是,在学习方面,我的投资从来都是毫不犹豫的。我认为,学习是一个高回报的投资项目,在关键时候一定要舍得花钱,即使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4.三次搬家

  刚买来电脑的时候我很兴奋,但把电脑搬回学校,我的心就凉了:我只顾着买电脑,却没有想好把电脑放在什么地方。当时我还住在集体宿舍,10个人一个房间,宿舍里很挤,除了床实在没有太多空闲的地方,而且宿舍里面也没有专门的电源插座。我只得把新电脑装在箱子里,寄放到了一个朋友家。

  其实,我早就想到校外租房子住,四处打听附近有没有合适的。我们中心的党支部书记听说了这件事,就答应帮我一起找。果然,几天后我就搬到了一间小房子里。这间房很狭小,也很破旧,上面的天花板经常掉泥,窗户上的玻璃也是坏的,没有纱窗,晚上蚊子蜂拥而入。但我仍然非常感激他。不管怎么样,我现在可以一个人住了。最让我高兴的是,到这个地方我能用电了,每天我都可以花心思琢磨心爱的电脑,随身听和收音机也不用电池了。这是最让我满足的第一次搬家。

  我在这里度过了愉快的一年零三个月,后来这间小房子要拆迁,我只好又搬回集体宿舍住了一段时间。

  自从1996年来到清华,我住了将近四年的集体宿舍。集体宿舍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每天晚上下班后,舍友们都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我则赶紧去教室看书,等我回来的时候已经10点多,他们已经把灯熄了。我很苦恼,因为我还想接着看书、学英语,但这是集体宿舍,屋里那么多人,有人理解,有人就不理解,我没有理由强求或苛求别人。就算我再小心翼翼,肯定也会影响别人。后来,我就跟同宿舍的人商量。我说:“哥们儿,跟你们说件事,我这段时间学习挺紧的,要考试了,晚上我想多看一会儿书,开灯时间延长40分钟。这个地嘛,你们就不用管了,我天天扫地、送垃圾,你们看行不?请多多包涵。”即使这样,他们最后还是没同意。

  然而,我很自觉,看到谁去扫地我就抢着干,轮到谁打扫卫生,我就抢着做,这样持续了几天。晚上我也不看书了,舍友们没同意我也不敢开灯,他们睡觉我也跟着睡。坚持了一周之后,有几个人觉得过意不去,就说:“行,你看你的,我们睡我们的。”就这样,他们慢慢习惯了开着灯睡觉。这样的时间持续了将近一年左右。

  开灯的难题解决了,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我听磁带有时要换带,“喀嚓喀嚓”的声音很响,而且收听广播也会影响舍友们休息。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从深夜12点45分到1点15分会转播英语新闻,我每天晚上都会坚持收听。因为带着耳机,我刚开始也没有察觉到会影响别人。后来舍友们给我提意见,我还以为他们是在故意刁难我。没想到我自己一试,果然如此,因为夜深人静了,再小的声音也好像被放大了。我对宿舍那几个朋友真的非常感激,他们为了我学英语,虽然刚开始有很多的不理解,但最后可能是因为我的学习感动了他们,他们每个人都为我做出了牲。

  电脑不能用了,只能暂时存放起来。党支部书记跟我说:“你先回去住,我再给你想别的办法。”我知道他工作很忙,而且清华的房子的确紧张,所以我也不好意思再去麻烦他。后来一个朋友帮我找到了一间小房。那是一个放煤的屋子,房东把煤腾出来,让我搬了进去。房间只有5平方米,房顶非常矮,进门都得弯着腰,下雨的时候房顶就漏水,房子也没有窗户。但是我依然很兴奋,因为在那里我又可以用电脑,在电脑上学习英语了,这是我的第二个新家。

  我的新邻居是来北京考托福的学生,比较安静。但后来搬来一家卖水果的,而且是三口人,就住在我的隔壁。他们一做饭就有蒸气蹿到我的房子里来,他们把电视的声音开得特别大,而且孩子又哭又闹。为此,我读英语的声音特别大,想盖过周围的嘈杂。人家总是过来提意见,但后来也就习惯了,甚至他家的小孩子也跟着我读,使我枯燥的英语学习多了一丝乐趣。

  后来,房东又要把煤重新放回来,我只得又找了一间小房子,这个房子是迄今为止我住得最好的地方,也只有4平方米,但屋顶不再漏雨了,我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了。一直到现在,我还住在这间房子里面,虽然只有一床一桌,但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5.VIP会员

  刚到清华,我经常留意一些学校海报上的消息。有一次,我看见清华大学英语协会招收新会员,报名的时间是下午5点到6点。可是那个时间我正好在上班。我想,我不是学英语吗,加入这个协会可能会有一些活动什么的,对我会有帮助。我琢磨了一天,用一个晚上凑合着用自己所知道的一些英语单词,写了一篇英语申请书,说自己是清华大学十五食堂的厨师,很喜欢学习英语,希望能加入英语协会,得到协会朋友的帮助与指导,敬请考虑。然后我还用毛笔写了一句话:“在年轻人的辞典里,永远没有失败这个单词。”我把中英文的申请书放到一个信封里装好。第二天下午5点钟,请了15分钟假,拿着信,来到“三教”平台的报名点。

  那里有好多人围着报名,我刚开始有点不好意思,就在旁边看着,很多学生把学生证往桌子上一递,把学号、班系登记下来就行,也不用申请书。我没有学生证,不知道怎么办,但我终于忍不住了,怕超过15分钟的假,就拿着信封递给旁边的一个学生,他说不用这个,让我拿学生证就可以。我说:“你先看一下。”他看完很吃惊:“你是食堂的厨师啊!”我的脸刷的一下子就红了。他说:“这个恐怕不行,你看我们都是学生。”我说:“他们交钱,我也交钱,你们交五块钱,我交十块钱,还不行吗?”他解释说:“不是钱的问题,关键是你的身份不行,这是学生的协会。”

  他是协会里的负责人之一,经过我再三地央求,最后他答应和会长商量商量。我只好把电话号码留下,匆匆地赶回去上班了。几天过去了,一直没有回音,我终于耐不住性子,打电话到英语协会,然而,我得到的回答依然是让我再等几天。当我第三次打电话询问,意外地得到了批准。我在16号楼见到了英语协会的副会长,他一见到我,就热情地和我握手,说:“祝贺你,我们老师和协会协商,大家都同意你加入英语协会。”当时我好高兴,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协会的同学帮我在会员卡上粘好相片,在班系的地方填上“VIP”(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把会员证递给我,“我们会长就是看你的精神可嘉,还看你用毛笔写的英文那么漂亮,所以破格录取你,你是有史以来第一个不是学生的会员。”

  英语协会的活动不是特别多,有时会有一些英语讲座,我还参加过演讲比赛、英语舞会,看过几次英文电影。然而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从一个食堂厨师成为一个英语协会会员,我用自己的热情感动了他们。这件事情让我相信,只要你主动争取,任何事都可以做到,即使做不到,你也不必后悔,因为你有真情的付出和努力。

  除了协会活动,学校里面最吸引我的是英语角。1996年9月,我第一次去了英语角。刚开始我不敢说自己是厨师。别人问我是哪个班的?我总是很尴尬。我跟呆子似的,只是听别人说,那种如临大敌、胆小如鼠的感觉让我很不自在。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有一次,一个学生过来跟我打招呼,他用中文说:“同学,你怎么不开口说?来,咱们说两句。”他用英语问我问题,他说得太快,我听不懂。当他问到我是哪个系哪个专业的时候,我的脸红得发烫。后来他干脆用中文和我讲,他说:“你不要害怕,学英语必须张口说。别害怕,其实我也说不好,我也会说错。你回去多听听磁带,然后再来这个地方多练就好了。”我挺感激那位同学,回家以后,我就按他说的买了很多磁带。

  人大的英语角、北大的英语角我也去过。英语角的经历使我总结出了一个经验:英语一定要张口说,一定要大胆地说,不要害羞。经过几年学习和在英语角炼就的“厚脸皮”,我的口语水平得到迅速提高。然而,即便我的英语已经说得十分流利了,我一般还是不愿暴露我的厨师身份。很多人都猜测我是英语系的学生,可只要我暴露身份,他们就“哎哟”一声,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看我,那种眼光不是歧视,是敬仰、惊奇和好奇。更可喜的是,我在英语角结识了很多朋友,包括一些外国朋友。从一开始连跟中国人说英语都不敢,到后来和外国人直接对话,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信心也越来越足。英语角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和英语学习的乐趣。

第六章 我的刷牙英语


只要你有学习兴趣,有学习的自信,并且把这种兴趣和自信形成一种习惯,像刷牙一样坚持下来,我想学不好英语是没有理由的。学英语是这样,做其他任何事情也是如此,坚持,在不能坚持的时候还要坚持!

1.用英语卖饭,你敢吗

请大家记住我的一句话:NEVER WITHDRAW FROM YOUR JOURNEY OF LEARNING ENGLISH .

  我一直提倡英语学习是“勇敢者的游戏”。为了练习口语,我在食堂用英语卖饭。媒体做了很多报道:  清华大学十五食堂的某天中午,学生下课晚了,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迫不及待地递进碗:“两个馒头!”“三个,我要三个!”卖饭窗口前全是叫声和晃动的饭碗,卖饭师傅张立勇忽然脱口而出:“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虽然不大,但很多人都听见了,学生们愣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都缩回了。“Thanks for your patience.(谢谢你们的耐心。)”张立勇笑着又加了一句。

  …… 

 又一天,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怎么没注意有‘馒头’呢?” “有,是steamed-bun。”张立勇接过了话茬儿。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论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

  从此,张立勇开始在窗口有意识地用英语卖饭,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排上了。他们有的不相信,有的好奇,也有想故意刁难的,都来和这位号称“馒头神”的小师傅说说英语。周围的同事说他在出风头,也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但张立勇仍旧坚持这么做。过了大半年,他在学校已小有名气,有些不买饭的人也到这儿来“蹭话”。这位“馒头神”的神奇故事N次进入清华BBS十大新闻,让清华学子折服。

  其实我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喜欢说话,所以我从来没想到过自己竟然敢在中央电视台说英语。记得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栏目邀请的时候,编导告诉我说节目里安排了我跟节目主持人沈冰的一段英语对话。据说沈冰的英语非常厉害,我心里除了忐忑之外还感觉很兴奋,因为能有机会跟高手过招。到了录节目那天,果真有英语对话,对着摄像机,我还是从容地面对沈冰的英文提问,效果还算不错,得到了沈冰的肯定。

  从一个天性怕说话的人到敢在中央电视台说英语,敢跟老外说英语,我感悟颇深,勇敢,不一定就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的。记得在英语角曾经因为自己英语水平差,我也曾“隐姓埋名”,但勇敢拯救了我。于是后来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胆量,我便开始利用给学生卖饭的时间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我所在的窗口冠名为“英语窗口”。我用英语卖饭既不想出风头,也不是不务正业,只是想尽可能利用一切条件练英语,处在清华的特殊环境中,我不会放过和清华英语高手过招的机会。当初做这个决定我也有些犹豫:这样会不会显得太招摇?别人会怎么看我?但我最终觉得这些考虑是没有必要的,为了学习英语,我就要有面对一切的勇气,这是学好英语的前提。用英语卖饭时曾遇到各种菜名,“宫爆鸡丁(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麻婆豆腐(BEANCURD IN CHILLI SAUCE)等等各种菜名的翻译曾让我头痛,为此我曾请教过很多学生、老师、教授,查找过很多资料,感觉菜名的翻译有时比考托福还要难,还要复杂。英语卖饭不仅锻炼了我的胆量,还让我学到了另一种英语。

  目前很多人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不敢开口。而我们应当意识到英语本身的真正内涵:它不是为了考试而设置的,也不是仅仅为了阅读报纸杂志而设置的,它是一种语言,是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所以一定要勇敢地开口。我练口语时也曾被人笑话过,被人称之为“神经病”,然而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要呼吁:练口语是一项正义的事业,不要怕别人笑,也不要笑别人,我们要给“疯狂口语人”更多的宽容。

  请大家记住我的一句话:NEVER WITHDRAW FROM YOUR JOURNEY OF LEARNING ENGLISH .

2.给自己一个学习英语的理由

  时下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我们国家越来越热,但其中不乏盲目学习者,而盲目学习者往往找不到学习英语的乐趣,所以多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一学无成”。为什么?原因是没有找到自己学习英语的理由。

  我有个朋友突然一下子拿起英语书说要学英语,我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想起来要学习英语?他的回答很让我感到意外:“不学不成啊,不学有些电脑游戏就玩不转了。”我很反对玩电脑游戏,但他这种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习的态度却让我感到钦佩,的确,现在的很多软件包括游戏软件都是英文版的,如果说你连EXIT(退出)、ENTER(进入)、CONTINUE(继续)等等这些词都不认识,那确实没法“享受”游戏的乐趣。我的这位朋友英语进步很快,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学习英语的理由非常充分。其实英语不仅体现在游戏软件的应用上,而且大部分的电脑技术学习都要用到它。我在学电脑的时候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譬如:PRESS F1 TO CONTINUE (按F1 继续)、SHUT DOWN YOUR COMPUTER BY SELECT START MENU(请选择“开始”菜单关闭计算机)等等。

  自然,给自己学习英语一个正确的理由是很重要的,是为了考试?中考,高考,大学四、六级考试,还是为了提高英语的交流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导游或者成为商务谈判的高手?是为了提高英语的阅读、写作能力?是为了出国,考托福、GRE等各种考试?还是想提高翻译(口译)能力,想成为翻译或口译的高手?或者说纯粹就是学着玩?所以我建议在学英语之前一定要问自己为什么学英语,这样我们就不至于盲目地去学,而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能找到学习的“阶段性成就感”,也就是说能找到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另一方面,光有动力还不够,你必须把学英语的动力化为实际的行动。记得我在广州的一家玩具厂打工的时候,有一群外国客人来公司考察,他们非常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老外的热情我很喜欢,但却令我尴尬,因为听不懂老外们跟我们说的英语,而在一旁的翻译却能跟老外们侃侃而谈,并且通过英语这么一座桥梁顺利地与我所在的公司达成BUSINESS(商业)的目的。那时翻译给我留下了“伟大”的印象,或者说羡慕崇拜,我确实被翻译的潇洒“感染”了。 

 正是这种“感染”给了我学习的动力。在广州浓重的商业气息和“一间屋子六个男子,除了烟鬼就是牌迷”的无法让我静下心来学英语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地拿出高中的英语课本来看,因为我觉得那时我崇拜或者说羡慕当初的那位翻译,不是仅限于表象上的盲目崇拜,而是行动上的崇拜,就好比河里有条漂亮的鱼,我们不能老站在旁边看鱼,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回去织个网把河里的鱼捞上来

。  很多人给我写信说如何崇拜我,其实我很不喜欢听这样的话,相反,“看了您的故事后,我现在坚持每天两个小时学英语”之类的话倒让我觉得挺欣慰。我真诚地希望您能织好一张“捕捉英语鱼的网”,尽快地把那些还没捞起来的“单词鱼”、“语法鱼”、“听力鱼”都一一捞起来。

  现在回过头来看,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每当工作中遇到不顺的时候,每当因为我大声朗读英语或者因为收集各种各样的产品说明书而被人笑话的时候(如各种食品调料、各种电器的中英文说明书,上面的英文是最实用的、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每当得知远在家乡的父母双双得病的时候,我也曾经脆弱过,也曾无数次问自己:放弃吗?然而我始终相信信念与理想可以战胜学习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为了孝敬父母我必须学英语,为了赶上曾经跟我是同一条起跑线的朋友、同学我必须学英语,想起我的一些同学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大学毕业有着舒适的工作,有的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而我依然一事无成而且家里很穷,我必须学英语。那时是代表清华精神的“自强不息”“行胜于言”救了我,是但丁先生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救了我。各种名言警句挂满了我的宿舍,每天都在提醒我自己要努力学习,在我最困惑时它们曾给了我无穷的力量。中国加入WTO使我对英语学习的信念更加坚定,北京申奥成功的夜晚我高兴地哭了,因为我感觉到了祖国的力量,也感觉到了中国与国际接轨越来越意气风发的足音,我没有理由不学好英语。

3.秀水街卖衣服的女孩如何学英语

  我还要说说英语教材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试想,你给一位想在菜市场里用英语卖菜的老太太送一本GMAT考试的教材去学英语,结果会怎样?曾经有一位女孩,想把英语学好,打算到秀水街(一个位于使馆区,外国人经常光顾的市场)去卖衣服,听别人说英语语法是基础,很重要,于是整天抱着《××语法》不放,一年、两年、三年。但这位女孩还是没有学好卖衣服的英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没有对症下药的结果。假如这位女孩当初买的是《五分钟英语口语》那又会是什么结果呢?所以说在特定的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教材很重要。

  记得我刚到清华时,我很想系统地把英语学起来,虽然当时我的英语基础已接近高二年级的水平,但还是买了本《许国璋英语》,不厌其烦地从最基础的学起,我感觉这套教材对我后来学《大学英语》和清华编的《新英语教程》都受益匪浅。“站不稳,哪能急着跑”,这是我学英语的一个深刻体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材越贵越好。我曾经接到一位北京下岗职工的来信,信中说:“想把英语学好了,去帮别人卖货,收入才有可能会高些,但又不知道从何下手,更可怕的是听说现在学英语很昂贵,得花上四五万元钱,所以感觉特别苦恼。”看到这封信,我倒吸了一口凉气,的确,现在学英语变得越来越贵,但几年下来,我觉得未必就得花上好几万元钱才能把英语学好。当初为了省钱,我经常去“二手书市”买教材,BARGAIN(讨价还价)是出了名的,我的磁带和WALKMAN也都是二手的。

  自学英语是快乐的,而同时也是痛苦的,记得当初遇到很多的困难,有语法的,有词汇的,那时真希望身边能有一位老师来指导。我也曾想去报个英语培训班,但由于当时的经济拮据,加上缺少时间,只能是“望班兴叹”,但我后来买了一台破收音机,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救世主”。我从收音机里听了很多的英语讲座,如赖世雄老师的《初级美国英语》、北京教育广播的《中级听力集锦》《EVERY DAY ENGLISH》《欢乐美语》等等。以我个人的经验,好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收音机得到解决,收音机是我最便宜、最实用的英语老师!  贫穷也能学英语!

4.舍得“糟蹋”自己的英语书

  谈到听力,很多人就会拿30分的听力题你得了多少分来衡量一个人的听力水平,然而生活当中有很多六级考试听力拿高分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突然觉得什么都听不懂,原因何在?我认为这是很多人对听力的误解,考试听力与日常交流听力是两回事。刻意听懂英语不叫听懂英语,随时随地随意听懂才能叫真正听懂英语,或许这就是我对英语听力的定义。英语听力什么时候叫好?把耳朵听出“茧”来,可能你自己就会能感觉到了。

  听出茧来需要一个量的积累,很多人在练听力时总是要追求每一个单词都听懂,这是英语学习心态不太好的一个表现,如果你过于强调听懂每一个单词,久而久之你可能会因为听不懂一个词而失去信心。相反,把听懂一个单词当作一种成就,你会找到听力学习的快乐。我曾经为听懂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英语新闻中AM、IS、ARE、HE、YOU、SHE等等这些简单的一个英语单词而兴奋不已。带着这种良好的心态去练习听力,清醒地认识到听英语务必要遵循由慢到快、由短到长、由简单到复杂、由单词到句子再到一段话和一篇文章的原则。

  练习英语听力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听到一定程度,怎么听都听不懂,对英语产生一种反感或是恐惧,一见到英语书、英语磁带就烦,甚至想吐,而从此停止或放弃。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这就是你离成功不远了,如果就此放弃,该有多么的可惜,所以说在我们不能坚持的时候,再坚持一下,我们便可以基本脱离“听力苦海”,当然我们可以用英文MUSIC 来让我们的耳朵“放假”,而英文歌曲本身也就是很好的锻炼英语听力的教材,记得当初每当听得耳朵“累弯了腰”的时候,我便会听听《CAN YOU FELL THE LOVE TONIGHT》、《I SWEAR》等等。

  在听英语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应当做到“四动”:动耳、动嘴、动笔、动脑。就是在听的时候可以跟读,别舍不得“糟蹋”你的宝书,一定要学会动笔做记录。此外还要动脑,这种锻炼对你将来成为出色的口译员尤其重要。当然学会听各种“方言英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印度英语”,但千万不能模仿他们的发音。可能大家也许听过这么一个笑话:有人问一位印度朋友:HOW OLD ARE YOU ?回答:I AM DIRTY(THIRTY) .又问:HOW ABOUT YOUR WIFE ?回答:SHE IS DIRTY (THIRTY)TOO . 确实有些非英语国家的人发音很不准或者说有些奇怪,但我们必须去慢慢适应他们,因为我们将来面对的是全世界各国的人,不仅仅是美国人、英国人。

  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永远只听机器说英语”。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他发音好,听力好,词汇量也大,各方面都相当优秀,可一旦真正让他与外国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却显得非常让人失望,说白了他就像机器一样,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虽然发音很标准,但缺少“人情味”,缺乏主动性,缺乏热情,这样的交流非常失败,更不能去跟外国人谈生意。什么原因?原来这位学生从来不跟任何人进行面对面的英语交流,而只是听收音机说英语,听录音机说英语,听MP3说英语,所以在跟外国人交流的时候,很多GESTURE或者说是BODY LANGUAGE 以及那种EYE CONTACT他根本没法理解,从而造成这样的“后遗症”。多听收音机、录音机、复读机、MP3等来学英语是很好的事,但一定要到现场去听听真正的人说的英语,面对面的交流英语。

  我经常跟一些学习英语的朋友说这样一句话:“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声、雨声,英语声,声声入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知识面要尽可能的宽一些,听的题材要多一些,为了能听懂各种专业的英语新闻,各种专业的讲座,在英语角能与各种专业的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我曾特意学习过科技英语、生物工程英语等等,虽然学起来很难,但总归还是掌握了一些词汇,这些对我后来考托福是非常有帮助的。

  很多人来信问我如何去听英语新闻。听英语新闻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我当初在听CRI NEWS、CCTV ENGLISH NEWS、VOA等新闻节目的时候也曾是困难重重,经常听到一些怎么也琢磨不出来是什么意思的词如:CPPCC(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NPC(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类似这样的词汇,后来我发现一个好办法:我一般在晚上听国际台的新闻,所以我在中午会先买一张当日的英文报纸CHINA DAILY《中国日报》,里面有很多的新闻,都是国际台晚上要播的,我先看一遍,晚上再听新闻就感觉容易多了。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具体的中文意思还是比较模糊,后来我中午不仅要买一张英文日报CHINA DAILY《中国日报》,还要再买一张中文的《人民日报》或是《北京青年报》。先看英文日报,晚上再听国际台的新闻,不懂的意思再对照《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这样中英文的意思就基本上理解得很透彻。这样坚持下来,直到最后可以慢慢脱离对报纸的依靠。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当然,说英语还涉及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譬如说,外国人把瓢泼大雨比喻成RAINING CATS AND DOGS(下猫下狗)。据说美国以前的下水道建设不是很好,只要一下大雨,地面上到处都是被水淹死的猫和狗。当然这样的说法有很多,比如说YOU ARE SOMEBODY(你真了不起),既幽默也很有智慧。这些都要靠我们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一定要多看书,而且看的书要“中外合资”,既要看中国人出版的英文刊物也要看外国人的出版物,如CHINA DAILY《中国日报》、TIME《时代周刊》等。

附件列表


11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唐晓静    下一篇 郭荣庆——只要梦想不灭,一切皆有可能

标签

暂无标签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