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百科 | 中国最大的英语学习资料在线图书馆!  > 所属分类  >  英文诗歌   
[6] 评论[0] 编辑

London

原诗欣赏

London

  by William Blake

(图)London 伦敦(威廉•布莱克)

I wander thro’ each charter’d street,
Near where the charter'd Thames does flow,
And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In every cry of every man,
In every Infant's cry of fear,
In every voice, in every ban,
The mind-forg’d manacles I hear.


How the Chimney-sweeper's cry
Every blackening Church appalls;
And the hapless Soldier's sigh
Runs in blood down Palace walls.


But most, thro’ midnight streets I hear
How the youthful Harlot's curse
Blasts the new-born Infant's tear,
And blights with plagues the Marriage hearse.

译诗欣赏

伦敦

 威廉•布莱克

(图)London 伦敦(威廉•布莱克)

我徘徊在每一条富人专用的街上,
不远处流动着属于他们的泰晤士河。
我看到每一张迎面而来的脸庞,
写着虚弱,刻着忧伤。

在每一个人的每一声哭泣中,
在每一阵婴儿的惊恐的啼号中,
在每一种嗓音,每一条禁令中,
我听到灵魂的镣铐在铮铮作响。

扫烟囱的孩子的哭喊,
震撼着每一座熏黑的教堂,
不幸士兵的仰天长叹,
如鲜血沿着宫墙流淌。

然而最令我夜不能寐的,
是大街上年轻妓女的咒诅,
那骂声凝固了婴儿惊吓的啼哭,
一如瘟神,把新房变成灵堂。

创作背景

  本诗初见于1794年出版的《经验之歌》。布莱克在诗中以犀利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英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对英国政府以及教会的强烈憎恨。对于故乡伦敦布莱克一直怀有深厚的依恋之情,他曾以动人的诗句讴歌“金色的伦敦”、“银色的泰晤士河”,以及无数“闪光的尖顶和停泊的船只”(见《素描诗集》)。然而,由于欧洲反动统治者出兵干涉法国革命,英国政府也加紧了对国内民主运动的镇压。伦敦因此失去了往昔的辉煌,显出从未有过的凄惨景象。当年的金城银河如今都已沦落为富人的私有财产,劳苦大众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诗人简介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

(图)London 伦敦(威廉•布莱克)

  英国诗人,艺术家。1757年,他出生于伦敦一个贫寒的袜商家庭。由于个性过于独特,不喜欢正统学校的压抑气氛拒绝入学,因而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11岁起就进入绘画学校学习了三年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其父有意让他师从一位著名的画家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家庭及弟妹的前途而主动放弃了这次机会,去雕版印刷作坊当了一名学徒。
  14岁当雕版学徒,后于1779年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美术。
  1782年结婚。不久以后,布莱克印刷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素描诗集》(Poetical Sketches)。
  1784年,在父亲过世后,布莱克开始与著名出版商约瑟夫•约翰逊合作。在约翰逊的合作者中包括当时英国许多优秀人物,如:约瑟夫•普莱斯利、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和托马斯•佩恩等等。布莱克同玛莉•渥斯顿克雷福特很快成为了好友,并应邀为其作品创作插图。
  1788年后,他陆续出版了四本诗集。
  1825年开始,布莱克陷入疾病的折磨,之后,他决意要在死去之前完成为但丁《神曲》的插图工作,但是直到死去,他也未能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直到1827年8月去世前的几天,他仍然在工作,“叫人用最后的几个先令去买碳笔”,画完最后一幅画把它放下,说道“我已经尽力而为了”。
  他一生中一面与妻子相依为命靠绘画和雕版的劳酬清贫为生,一面继续从事12岁就开始的诗歌创作并配上自己的插图出版。威廉•布莱克的一生极其简单,没有大书特书之处,只有一些一直延续的简单事实和紧迫的艺术创作活动。 
  布莱克是一位复杂的多重人物:除了诗人,他同时还是画家、雕刻家。他艺术的一面影响另一面。他用自己发明的方法,把写的诗和画的插图刻在铜板上,然后用这种铜板印成书页,再给它们涂色。细读布莱克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是由图像和文本结合的整体。文本不仅仅是用来说明图画,图画也不仅仅是用来表现原文。两者都需要解释性或推测性的阅读。
  谈论威廉•布莱克必然要澄清有关对他的诸多猜测与指责,有人说他是疯子和魔鬼信仰的杜撰和散播者,像伦敦夜间人们能够听到的墓地里走出的勾小孩子灵魂的新年老人,当然,布莱克不可能如拉伯雷与阿莱丁诺一样对世俗做彻底的思考或澄清,也许他是信仰的迷雾,但那也是饱蘸着痛苦和爱的“紫雾”,布莱克开创了一种借想象力促成的幻觉而进行的思考,从这一点上看,他启发了艾米莉•狄金森和迪兰•托马斯,甚至阿尔蒂尔•兰波。布莱克是想象力的先知,和经验的忠实记录者,我们宁愿把他看成从 “魔鬼作坊”里冲出来的最优秀的净化知觉的学徒。
  从童年时代起,布莱克就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时常经历幻想。他说他曾看见过缀满天使的大树,曾见到过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中的古圣先贤,并给他们画过画像。他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用绘画和诗歌表现出来。他的画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变形人体或表现他幻觉中所见到的人物。如他为自己的诗“欧洲:一个预言”(1794)所作的插图就是源自他的幻觉。据说,当布莱克住在兰伯斯时,他曾站在一个楼梯的顶端,看见过类似的一副幻象出现在空中。从这幅画面上可以看出:混沌初开,一个裸体老人白发白须飞扬,伏在一个黄边红里的圆形物体内,伸出左手,在用一幅巨大的圆规测量下面的一片沉沉黑暗。这位神秘的老人显然是《圣经》里的上帝耶和华。在《旧约•箴言》里有一段“智慧”所说的话,可以佐证。这幅画不仅构图和色彩都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神秘感,而且用意也不是写上帝的伟大。它表达的是上帝的邪恶,因为他创造了一个黑暗的世界,那幅圆规看起来像是黑暗的暴风雨之夜霹雳的电光。所以他只能是邪恶之神。
  布莱克除了自写自画之外,还常常为别人的诗文作画。名为《怜悯》的画,就是他为莎士比亚的名著《麦克白》的第一幕第七场所作的插图。
  布莱克一生都没有得到官方或公众的赏识。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它是个反理性主义者、梦幻家和神秘主义者,一个远离尘世的人和偏执狂。他的作品没有受到重视。直到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叶芝等人重编了他的诗集,人们才惊讶于他的纯真与深刻。接着是他的书信和笔记的发表,他的神启式的画也逐渐普及,于是诗人与画家布莱克的地位才确立无疑。
  时至今日,不少批评家把布莱克列为英国文学史上与乔叟、斯宾塞、莎士比亚、弥尔顿、华兹华斯齐名的最伟大的六位诗人之一。由于他的画在文艺复兴以后,开启了不重形似而重精神力量的新路,他又被赞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FitzwilliamMuseum)为布莱克开设了专馆,且馆藏十分丰富;仅在2002年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Term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课程表中,就有三门有关布莱克研究的课程,它们是:“威廉•布莱克”、“布莱克的复合艺术”(Blake sCompositeArt)和“布莱克的微细特例”(Blake's Minute Particulars)。布莱克的成就及魅力由此可见一斑。正如王佐良教授所断言的:对于后来者来说,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无论从思想、象征、神话出发,还是从格律、诗艺或绘画艺术出发,他的作品里还有大量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

资源下载

朗读音频下载

附件列表


6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请 编辑

上一篇 Stand    下一篇 Home-Thoughts, From Abroad

同义词

暂无同义词